良丁的意思、良丁的详细解释
良丁的解释
旧指平民百姓中已成年者。《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三年》:“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 胡三省 注:“良丁,谓良人成丁者。”
词语分解
- 良的解释 良 á 好:良好。善良。良辰美景。良知良能(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家指人类不学而知的、不学而能的、先天具有的判断是非与善恶的能力)。良莠不齐。 很:良久。良多趣味。用心良苦。 诚然,的确:“古人秉烛夜游
- 丁的解释 丁 ī 天干的第四位,用于作顺序第四的代称:丁是丁,卯是卯。 成年男子。 人口。 从事某种劳动的人:园丁。 丁 ē 〔丁丁〕象声词,形容伐木、下棋、弹琴的声音。 笔画数:; 部首:一;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良丁”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其核心含义指身体健全、符合服役或纳税条件的成年男子。以下从汉语词典和古籍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 “良”:本义指善良、良好,此处引申为“合格、符合标准”。
- “丁”:古代指成年男子,特指能承担赋税、徭役或兵役的男子(如“壮丁”)。
- “良丁”合义:指符合服役或纳税条件的、身体健全的成年男性。区别于老弱、残疾或身份特殊(如官宦、僧道)的丁口。
二、详细解释与语境
- 户籍与赋役制度中的身份:
- “良丁”是古代户籍登记和赋役征发的重要对象。官府根据年龄、健康状况将成年男子划分为不同类别(如“正丁”、“次丁”、“老、小、残疾”等),“良丁”通常指达到服役年龄(如隋唐的21-59岁)、身体健康、有劳动能力的男子。他们需要承担国家规定的租庸调(赋税)、力役(劳役)或兵役。来源参考:《辞源》(商务印书馆)对“丁”及古代赋役制度的解释;《中国历史大辞典·经济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相关条目。
- 区别于特殊身份人群:
- 在特定语境下,“良丁”也用于区别于“贱口”(如奴婢、部曲等)或享有免役特权的人群(如贵族、官员、僧侣)。它强调的是具有平民身份、需承担国家义务的成年男性。来源参考:王育民著《中国人口史》(江苏人民出版社)中关于古代人口分类的论述。
- 语法与词性:
- “良丁”为名词性复合词,常在史书、政令、户籍文书中作为特定称谓出现。其结构是形容词“良”修饰名词“丁”,表示“合格的丁”。
三、古籍例证
- 《魏书·食货志》:“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民年十五以上未娶者,四人出一夫一妇之调;奴任耕,婢任绩者,八口当未娶者四;耕牛二十头当奴婢八。其麻布之乡,一夫一妇布一匹……小、老、残疾及女,各半之。”(此段虽未直接出现“良丁”,但明确划分了承担全额赋税的主体——夫(即良丁)与减免对象,体现了“良丁”在赋税制度中的核心地位)。来源参考:中华书局点校本《魏书》。
- 《旧唐书·食货志上》 在记载租庸调制时提到课税对象:“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 这里的“丁”即指符合服役标准的“良丁”。来源参考:中华书局点校本《旧唐书》。
四、现代使用情况
“良丁”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已基本消亡,仅见于历史研究、古籍阅读或特定学术讨论中,用以指代古代赋役制度下的特定人群。现代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通常不再收录此词条。
“良丁”是古代中国户籍与赋役制度下的专有名词,特指身体健康、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平民身份、需承担国家赋税和徭役义务的成年男子。其含义与古代社会的经济制度、人口管理密切相关,是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重要概念。
网络扩展解释
“良丁”是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及背景可综合如下:
词义解释
基本定义:指旧时平民百姓中达到成年年龄的男子。具体包含两层含义:
- 身份属性:“良”指良人(非奴婢的平民),“丁”指成丁(达到服役或纳税年龄的成年男性)。
- 社会功能:常作为户籍或土地分配的基本单位,如《资治通鉴》记载“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说明良丁是计算田地分配的标准。
历史背景
- 文献出处:最早见于《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三年》,胡三省注解明确“良丁,谓良人成丁者”。
- 制度关联:与古代均田制、赋役制度相关,成丁者需承担国家劳役或赋税义务。
补充说明
- 延伸理解:该词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人口分类和资源分配的管理方式,强调平民成年男性的社会责任。
- 现代应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多见于历史文献或相关研究。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户籍制度或《资治通鉴》相关内容,可参考(汉典)、(《资治通鉴》引文)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艾毕报葬背嵬菜馆驰冒创定倒底道心敦丘二十四宾客浮头宫縧光风海瑞罢官浣花溪讲欢阶閤介景胫胫觐见计穷力尽计日以期鸠栖绝世无双蓝桥爁尾燎浆泡离蔬释跷论用镁光妙婧鸣哮谬冗侔莫排虚烹炙辟纪平粜品类悭悭牵惹亲爱轻浮秋柏麴糁人奴日域狮子狗霜凋夏绿随物赋形妥尾枉戾玩阅五内舞头香币响胡芦跹跹歊歊夏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