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良丁的意思、良丁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良丁的解释

旧指平民百姓中已成年者。《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三年》:“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 胡三省 注:“良丁,谓良人成丁者。”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良丁”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其核心含义指身体健全、符合服役或纳税条件的成年男子。以下从汉语词典和古籍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二、详细解释与语境

  1. 户籍与赋役制度中的身份:
    • “良丁”是古代户籍登记和赋役征发的重要对象。官府根据年龄、健康状况将成年男子划分为不同类别(如“正丁”、“次丁”、“老、小、残疾”等),“良丁”通常指达到服役年龄(如隋唐的21-59岁)、身体健康、有劳动能力的男子。他们需要承担国家规定的租庸调(赋税)、力役(劳役)或兵役。来源参考:《辞源》(商务印书馆)对“丁”及古代赋役制度的解释;《中国历史大辞典·经济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相关条目。
  2. 区别于特殊身份人群:
    • 在特定语境下,“良丁”也用于区别于“贱口”(如奴婢、部曲等)或享有免役特权的人群(如贵族、官员、僧侣)。它强调的是具有平民身份、需承担国家义务的成年男性。来源参考:王育民著《中国人口史》(江苏人民出版社)中关于古代人口分类的论述。
  3. 语法与词性:
    • “良丁”为名词性复合词,常在史书、政令、户籍文书中作为特定称谓出现。其结构是形容词“良”修饰名词“丁”,表示“合格的丁”。

三、古籍例证

四、现代使用情况

“良丁”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已基本消亡,仅见于历史研究、古籍阅读或特定学术讨论中,用以指代古代赋役制度下的特定人群。现代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通常不再收录此词条。


“良丁”是古代中国户籍与赋役制度下的专有名词,特指身体健康、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平民身份、需承担国家赋税和徭役义务的成年男子。其含义与古代社会的经济制度、人口管理密切相关,是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重要概念。

网络扩展解释

“良丁”是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及背景可综合如下:

词义解释

基本定义:指旧时平民百姓中达到成年年龄的男子。具体包含两层含义:

  1. 身份属性:“良”指良人(非奴婢的平民),“丁”指成丁(达到服役或纳税年龄的成年男性)。
  2. 社会功能:常作为户籍或土地分配的基本单位,如《资治通鉴》记载“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说明良丁是计算田地分配的标准。

历史背景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户籍制度或《资治通鉴》相关内容,可参考(汉典)、(《资治通鉴》引文)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艾毕报葬背嵬菜馆驰冒创定倒底道心敦丘二十四宾客浮头宫縧光风海瑞罢官浣花溪讲欢阶閤介景胫胫觐见计穷力尽计日以期鸠栖绝世无双蓝桥爁尾燎浆泡离蔬释跷论用镁光妙婧鸣哮谬冗侔莫排虚烹炙辟纪平粜品类悭悭牵惹亲爱轻浮秋柏麴糁人奴日域狮子狗霜凋夏绿随物赋形妥尾枉戾玩阅五内舞头香币响胡芦跹跹歊歊夏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