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挽发髻于颈后。《后汉书·南蛮传·越裳国》:“项髻徒跣,以布贯头而著之。” 李贤 注:“为髻於项上也。”
“项髻”是汉语词汇,指将发髻挽于颈后的发型,具有特定历史背景和文化含义。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拼音为xiàng jì,注音ㄒㄧㄤˋ ㄐㄧˋ,指将头发盘成发髻并固定在颈后的发型。这一发型在古代文献中多与特定族群或地区的风俗相关。
文献出处
最早见于《后汉书·南蛮传·越裳国》:“项髻徒跣,以布贯头而著之。”李贤注:“为髻於项上也。”。说明该发型是古代越裳国(今东南亚一带)的典型装束特征,常与赤足、贯头布等搭配。
词义解析
文化背景
这一发型在古代多被视为边远地区或少数民族的习俗,可能与当地气候、劳动习惯有关。例如,颈后挽髻便于散热或避免头发遮挡视线。
现代应用
现代汉语中,“项髻”一词主要用于历史或文学描述,日常生活中较少使用。相关研究多见于古代服饰、民族风俗等领域。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或文化关联,可参考《后汉书》原文及古代服饰研究资料。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每个汉字都富有独特的意义和历史背景。《项髻》这个词就是一个象征着古代女性发型的汉字,它代表着一种特定的发髻形式。
拆分部首和笔画:
《项髻》这个词由两个常用的汉字组成:项 (xiàng) 和 髻 (jì)。
部首:项 - 骨 (gǔ)
部首:髻 - 髟 (biāo)
笔画:项 - 共有“5”画
笔画:髻 - 共有”20“画
来源:
《项髻》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的一首诗,是古代妇女发髻的一种细节描写。此后,这个词被广泛用于古代文学作品和书信中,成为了专指特定发型的代称。
繁体:
繁体字 “項髻” 中的「項」是指颈项,「髻」则是指发髻。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与现代不同,很多字的形状和结构发生了变化。例如,《项髻》这个词在古代汉字写法中的髻 (jì) 字由「髟」和「基」两个字组成。
例句:
1. 她以一种精致的项髻出现在晚宴上,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古代女子在婚礼上常常佩戴花环,配上精心扎好的项髻,显得格外漂亮。
3. 这位女演员以别致的项髻装扮,重新演绎了古装剧中的经典角色。
组词:
1. 发髻
2. 髻状
3. 髻丸
近义词:
1. 发鬓
2. 发饰
3. 发髻
反义词:
1. 链髻
2. 开髻
3. 散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