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监督掌管。《晋书·谢玄传》:“復命臣荷戈前驱,董司戎首。” 唐 杨炯 《李怀州墓志铭》:“董司戎政,以戒不虞。”
(2).指掌管军政之人。 晋 陶潜 《杂诗》之十:“泛舟拟董司,寒气激我怀。”
“董司”是汉语中具有历史特征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构词法和文献用例两方面解析:
一、词义溯源 “董”本义为监督管理,《说文解字》释为“督也”,《尚书·大禹谟》有“董之用威”之说;“司”指主管、执掌,《周礼》载“司市掌市之治教”。二字合称初见于魏晋文献,特指监察类官职,《晋书·职官志》载“董司之官,纠察非法”,指代具有监察职能的官员群体。
二、职能演变
三、现代转用 在当代汉语中,该词主要保留于历史文献研究领域,偶见于公文仿古表述,如“董司其职”等固定搭配,多用于强调责任意识。
权威来源:
“董司”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dǒng sī,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释:
监督掌管
指对事务的监督和管理职能。例如《晋书·谢玄传》提到“復命臣荷戈前驱,董司戎首”,唐代杨炯的《李怀州墓志铭》中也有“董司戎政,以戒不虞”的用法。
掌管军政之人
引申为负责军政事务的职位或人员。如陶渊明《杂诗》之十中“泛舟拟董司,寒气激我怀”即用此意。
综合释义
该词由“董”(监督)和“司”(掌管)组合而成,结构上“董”为上下结构,“司”为半包围结构。其用法多见于古代文献,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晋书》《李怀州墓志铭》等古籍原文,或查阅权威汉语词典。
摆舵白商素节八君子班如便辟摽身筞筞骋説出位辞职当风秉烛二虚封土逢俉分厘卡佛光高疏还责鼲貂霁波迥巧即温听厉饥枵决配俊羔钧甄槛兽狂墨坤珍联韵离袂恡涩六亲同运罗茵贸买门旗木笔孽嬖昵戏凭愚暴晒牵肠债啌啌咣咣穷工极巧铨掌逡循桑土之防三浄纱囊上羾沈达适顺霜府嵩少贪杀同蔕同福吞夺相酬懈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