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命的意思、闻命的详细解释
闻命的解释
接受命令或教导。《左传·昭公十三年》:“寡君闻命矣。” 宋 欧阳修 《治平二年与富彦国书》:“虽承诲勤,未敢闻命也。”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李青莲诗》:“ 代宗 登极,广拔淹瘁,君亦拜拾遗,闻命之后,君即逝矣。”
词语分解
- 闻的解释 闻 (聞) é 听见:闻诊。闻听。闻讯。博闻强记。闻过则喜。闻鸡起舞(听到荒鸡鸣而起舞,喻志士及时奋发)。 听见的事情,消息:新闻。传闻。见闻。 出名,有名望:闻人。闻达。 名声:令闻(好名声)。丑闻
- 命的解释 命 ì 动植物的生活能力:生命。救命。逃命。拼命。命脉。性命。相依为命。 迷信认为生来就注定的贫富、寿数等:天命。命相(刵 )。命运(.迷信指生死、贫富和一切遭遇;.喻发展变化的趋向,如“人民一定能掌
专业解析
“闻命”是一个文言色彩较浓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听到并接受命令或教导,常带有恭敬遵从的意味。以下从词典释义角度详细解析:
一、 基本释义
“闻命”指听到并接受命令、指示或教诲。它强调的不仅是听觉上的接收,更侧重于心理上的接受和行动上的遵从,常用于下位者对上位者、卑者对尊者的回应,表达恭敬、顺从的态度。
- 闻:本义为“听见”,引申为“接受”、“知晓”。
- 命:本义为“命令”、“指示”,也指“教导”、“训示”。
- 组合义:合起来表示“听到(并接受)命令/教导”。
二、 词义解析与用法
-
表示接受命令、指示:
- 这是最直接的用法,指下级或臣子恭敬地领受上级或君主的命令。
- 典例:常见于古代奏章、对话中作为谦辞。如《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寡君闻命矣。” (我们国君听到(并接受)您的命令了)。
- 引用参考:《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对“闻命”的释义之一即为“接受命令或教导”。
-
表示接受教导、听从劝诫:
- 引申用于表示虚心接受长辈、师长或有德之士的教诲、规劝。
- 典例:如《国语·鲁语下》:“(敬姜)对曰:‘……孺子不闻命乎?’” (敬姜说:“……你这孩子没听到(接受)我的教导吗?”)。此处“命”指母亲对儿子的教导。
- 引用参考:古代文献如《国语》、《礼记》中多见此类用法,体现了对尊长教诲的尊重。
-
表示应允、同意:
- 在特定语境下,“闻命”也可表示对对方请求或提议的应允、同意,相当于“遵命”、“照办”。
- 典例:如对方提出要求或建议,回答“敢不闻命?”(岂敢不听从您的吩咐?)。
- 引用参考:此类用法在古籍对话中常见,体现了礼貌性的回应。
三、 总结
“闻命”是一个体现中国传统礼制与尊卑秩序的谦敬词汇。其核心在于恭敬地接受,对象可以是具体的命令、指示,也可以是抽象的教导、劝诫。它反映了说话者(闻命者)对发令者或教诲者的尊重与服从态度。在现代汉语中,该词使用频率较低,主要出现在书面语、历史题材作品或仿古语境中,但其蕴含的“恭敬受教”的精神内核仍有文化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
“闻命”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接受命令或教导,常见于古代文献中的君臣、上下级或师生对话场景。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 “闻”:本义为“听见”,引申为“知晓、接受”。
- “命”:指“命令”“指示”或“教导”。
- 组合义:通过“闻”的动作表达对“命”的遵从,即恭敬地接受并执行他人的指令或教诲。
2.历史用例
- 《左传·昭公十三年》记载:“寡君闻命矣”,意为“我国君主已接受您的命令”。
- 宋代欧阳修在书信中写道:“虽承诲勤,未敢闻命也”,表示虽受教导但暂未接受对方的提议。
- 清代赵翼的《瓯北诗话》提到李白的经历:“闻命之后,君即逝矣”,指李白接受朝廷任命后去世。
3.语境与用法
- 适用对象:多用于臣子对君主、晚辈对尊长的回应,体现谦卑态度。
- 现代使用: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但可在古文阅读或历史题材作品中见到。
4.延伸理解
- 与“受命”的区别:“受命”强调被动接受任务,而“闻命”更侧重主动聆听并遵从,带有礼仪色彩。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左传》、欧阳修文集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哀弦阿罗耶暴气摽采兵守不中听材品策高驾朝阳丹凤琤琮崇庳待令大肆厥辞低黯督护珥貂反侧飞蒭挽粟氛霭丰整分解者夫子庙诡设弘伟后脑勺黄农虞夏圜视火院煎堆见梦计策汲汲忙忙尽绝亢进扣扣廉介练师鲁迅緑帽儿蜜草民痡囊揣排户篇帛普屯愆过情期气勇诎辱鋭情三星在户深克双胞胎双拽头醰醰贪庸天字第一号团香兔角龟毛衔橛之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