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惊立 ”。谓使王位受到震动。立,通“ 位 ”。《汉书·天文志》:“三星若合,是谓惊立絶行,其国外内有兵与丧,民人乏飢,改立王公。” 颜师古 注引 晋灼 曰:“有兵丧,故惊;改王,故曰絶也。”《汉书·天文志》:“占曰:‘三星若合,是谓惊位,是谓絶行,外内有兵与丧,改立王公。’”
“惊位”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惊位”指“使王位受到震动或威胁”,常与通假字“惊立”通用。这里的“立”通“位”,即通过天象或事件预示君主地位可能被颠覆。
出处与典籍引用
该词源自《汉书·天文志》:“三星若合,是谓惊立絶行,其国外内有兵与丧,民人乏饥,改立王公。”此处“惊立”即“惊位”,描述天象异常引发国家动荡、政权更迭的现象。
字义分解
提示: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该词,若需具体例句或延伸研究,可参考《汉书》相关注释或古籍数据库。
《惊位》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在原本平静的境地中忽然发生的让人惊讶的事件或情况。
《惊位》由两个汉字组成:惊(jīng)和位(wèi)。
惊的部首是心字旁,总计有12个笔画。
位的部首是人字旁,总计有7个笔画。
《惊位》一词最早出现在《出使太学赋》一文中,表达了发生在农田中的一种灾害现象。后来被引申为其他领域中突然发生的异常事物。
在繁体字中,《惊位》的写法与简体字一致。
在古代,惊的写法分为心字底、心字上半、心字下半加旁,位的写法为正字旁加上人字旁。
1. 昨晚,突然下起了大雨,这真是一场惊位的暴风雨。
2. 我刚刚打算离开,却发生了一件让人惊位的事情,我不得不留下来处理。
惊恐、惊呆、位移、位置等。
突发、意外、出乎意料。
平凡、寻常、正常。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