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惊位的意思、惊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惊位的解释

亦作“ 惊立 ”。谓使王位受到震动。立,通“ 位 ”。《汉书·天文志》:“三星若合,是谓惊立絶行,其国外内有兵与丧,民人乏飢,改立王公。” 颜师古 注引 晋灼 曰:“有兵丧,故惊;改王,故曰絶也。”《汉书·天文志》:“占曰:‘三星若合,是谓惊位,是谓絶行,外内有兵与丧,改立王公。’”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惊位"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使君主或尊者的地位受到震动或威胁,强调因外部事件或行为导致统治权威受损的状态。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及典籍的详细解释:


一、字义分解

  1. 惊(驚)

    • 本义:马受突然刺激而行动失常(《说文解字》:"惊,马骇也"),引申为震动、震慑。
    • 使动用法:"使……受惊/震动",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曹人尸诸城上,晋侯患之",杜预注"见尸而惊"。
    • 指君主或尊者的权位、地位(《尔雅·释宫》:"中庭之左右谓之位"),特指统治合法性。

合成词义:通过使动结构(惊+位)表示外力致使君主权位动摇。


二、典籍用例与释义

  1. 《左传·昭公元年》

    "国之大节有五……畏君之震,抚民之教,奉礼之孝,事神之敬,使民之惠……惊位而民惧。"

    • 释义:此处"惊位"指君主威权受损,导致民众恐慌,强调统治秩序被破坏的后果。
  2.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明确收录词条:"惊位,谓使君位受到震动。" 释义聚焦于统治合法性的外部冲击。


三、权威文献佐证

  1. 经学注疏

    清代学者焦循在《孟子正义》中释"惊群臣"时关联"惊位"概念,指出:"惊者,撼其位而危之也",强调权力基础的动摇。

  2. 历史语境

    在《资治通鉴·唐纪》中,魏徵谏唐太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岂非惊位乎?" 以"惊位"警示政权稳定性危机。


四、现代语言学界定


结论

"惊位"是具政治哲学色彩的文言词,专指因内乱、外患或失德行为导致君主统治权威被动摇,承载古代礼制中对权力合法性的维护意识。其释义需依托经史典籍,尤以《左传》为语义本源。

网络扩展解释

“惊位”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1. 基本释义
    “惊位”指“使王位受到震动或威胁”,常与通假字“惊立”通用。这里的“立”通“位”,即通过天象或事件预示君主地位可能被颠覆。

  2. 出处与典籍引用
    该词源自《汉书·天文志》:“三星若合,是谓惊立絶行,其国外内有兵与丧,民人乏饥,改立王公。”此处“惊立”即“惊位”,描述天象异常引发国家动荡、政权更迭的现象。

  3. 字义分解

  1. 使用场景
    主要用于古代文献中描述涉及政权稳定的重大事件,如战争、灾异等导致君主权力动摇的情况,属于历史或天文占卜类文本中的术语。

提示: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该词,若需具体例句或延伸研究,可参考《汉书》相关注释或古籍数据库。

别人正在浏览...

阿八闇惰安设百炼刚邠壃采察朝钟暮鼓刁骚咄呐毦笔法准風肉分水闸干渎孤臣衡库画符护花鸟蕙畹简峭鉴曲践土荐椎忌妬井喷积沓刻铭囒吨牢落陆离蝼蚓銮旍吕太后的筵席萌发靡佗墨缞内咎旁通青薠衾枕穷堕齐钺榷税饶足冗积辱么善通侍朝事期授受不亲衰隤死生契阔太平引头头忘八蛋王者香危旌哮唬小家局匣屉儿下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