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詟的意思、畏詟的详细解释
畏詟的解释
惧怕。 宋 王明清 《挥麈三录》卷三:“逆 亮 纂位之后,偶因本朝遣使至其闕廷,有畏讋者,遂有轻我之心。” 明 刘基 《前江淮都转运盐使宋公政绩记》:“使者甚威猛,上下畏讋,奉命莫敢忤。”
词语分解
- 畏的解释 畏 è 怕:畏惧。畏难(俷 )。畏罪。大无畏。望而生畏。 敬服:敬畏。畏友(使人敬服的朋友)。后生可畏。 笔画数:; 部首:田; 笔顺编号:
- 詟的解释 詟 é 丧胆;惧怕:“积此千载恨,一发詟万夫。” 前后因袭,不加改革。 禁忌;忌:“(裘)无益于死者,而足以养生,故因其资(用)以詟之。” 多言。 笔画数:; 部首:言;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畏詟”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1.拼音与释义
- 拼音:wèi zhé(注音:ㄨㄟˋ ㄓㄜˊ)。
- 字义:
- “畏”表示害怕、畏惧;
- “詟”同“慑”,意为恐惧、害怕。
- 合义:指因极度恐惧而不敢面对或行动,常用于形容人在压力、困境或强权下的心理状态。
2.出处与例句
- 古籍引用:
- 宋代王明清《挥麈三录》卷三提到,金国君主完颜亮因畏惧宋朝使者而轻视对方(“逆亮纂位之后,偶因本朝遣使至其阙廷,有畏詟者,遂有轻我之心”)。
- 明代刘基的政绩记载中,描述江淮转运使威严,下属因惧怕而不敢违抗(“使者甚威猛,上下畏詟,奉命莫敢忤”)。
3.用法与语境
- 使用场景:多用于历史文献或正式文本,描述因权威、困境产生的恐惧。
- 近义词:畏惧、忌惮、畏慑。
- 区别:
- 与“畏愞”(wèi nuò)不同,后者强调因懦弱而退缩(如逃避问题);
- 与“畏慴”(wèi shè)类似,但“畏慴”更侧重战栗般的恐惧。
4.现代延伸
虽然“畏詟”现代使用较少,但在描述高压环境下的心理状态时仍具参考价值,例如:“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众人皆显畏詟之态。”
总结来看,“畏詟”是一个强调因恐惧而屈服的书面词汇,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程度和对象。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代汉语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二
《畏詟》词义及来源
《畏詟》(wèi zhé)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其中「畏」的意思是害怕、害羞,「詟」的意思是忧虑、担心。
《畏詟》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诗经·鄘风·蟲牢》中的一句诗:“蟲牢之畏詟,岂弟君子。” 这句诗意指着周公忧虑担心国家的安危。
畏詟的拆分部首和笔画
「畏」的拆分部首是「田」,它是一个意符,表示与田有关的事物或概念。
「詟」的拆分部首是「言」,表示与言语有关的事物或概念。
「畏」在拼音为wèi,它的笔画数是9画。
「詟」在拼音中的使用为zhé,它的笔画数是12画。
畏詟的繁体字写法
「畏詟」的繁体字写法为「畏詟」。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畏」的写法略有不同,用的是「危」的旧字形「亥」,表示害怕惧怕之意。
畏詟的例句
1. 我对考试成绩感到畏詟,害怕不及格。
2. 她一直畏詟着自己的外貌,缺乏自信。
畏詟的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组词:畏首畏尾、畏妻如虎、猜忌畏惧。
近义词:害怕、恐惧。
反义词:勇敢、大胆。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