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遍身出汗。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人入洞门,为热气所蒸,无不浹汗,有疾者輒愈。”
“浃汗”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浃汗”读作jiā hàn(注意“浃”不读作jiá),形容汗水浸透全身、汗流浃背的状态。其中:
若需进一步了解“浃”字的演变或古籍用例,可参考《说文解字》或《荀子》相关解析。
《浃汗》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大量流汗。它描述了人体出汗非常多的情况,尤其是经过剧烈运动、劳动或受到高温影响时。
《浃汗》的拆分部首是“氵”和“汗”,其中“氵”是水的部首,表示与水相关,而“汗”则是汉字的本字,表示汗水。它的总笔画数为11。
《浃汗》最早出现在《易·震卦》:“震来虩虩,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丧匕鬯。初登于天,后入于地。用时,柔。”其中的“不丧匕鬯,浃食”被解释为“不丧匕鬯,於寤论,浃食也”。此处的“浃食”意味着“满口食物”或“吃得满腹”。后来,这个短语逐渐演变为“浃汗”,用来形容出汗非常多。
《浃汗》的繁体字为「浹汗」。
在古时候,「浃汗」曾被写成「洒汗」或「浹汗」。在现代汉字的演变过程中,字形逐渐统一,变为今天的写法「浃汗」。
1. 太阳炎炎,他紧张地做着演讲,不一会儿就浃汗如雨了。 2. 运动后,我整个人都浃汗了。
出汗、流汗、盗汗、冷汗、黄汗等。
汗如雨下、汗流浃背、汗流浹背。
止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