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辑宁 ”。 1.安抚,安定。《书·汤诰》:“俾予一人,辑寧尔邦家。” 唐 白居易 《除薛平郑滑节度制》:“尔宜式遏四封,辑寧百众。”《明史·宦官传一·张永》:“於是 英国公 张懋 ,兵部尚书 王敞 等,奏 永 辑寧中外,两建奇勋。”
(2).和平安宁。《晋书·隐逸传·索袭》:“今四表辑寧,将行乡射之礼。” 唐 李德裕 《赐回鹘可汗书》:“冀令彼国从此辑宁,岂不谓去危就安转祸为福?” 明 张居正 《请蠲积逋以安民生疏》:“民心固结,邦本辑寧。” 清 陈梦雷 《李葆甫传》:“国朝定鼎, 闽 以海滨辑寧,未几而 永春 、 德化 诸县,篁谷深险,萑苻啸聚,掠居人以要重赂,有司莫之禁也。”
“辑宁”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其含义需结合古代文献和权威辞书进行解释。以下是综合权威辞书及古籍用例的详细释义:
辑宁(jí níng)
动词,意为“安抚使安定;使和睦安宁”。
二字组合强调通过调和矛盾、平息纷争以达到社会或局部的稳定状态。
《尚书·周书》(传世文献)
“克绥先王之禄,永厎烝民之生,辑宁尔邦。”
释义:指周公告诫臣属要继承先王德政,使百姓生活安定,国家和睦稳固。此处“辑宁”凸显治国安邦的治理目标。
清代奏折与公文(如《清实录》)
常见“辑宁地方”“辑宁黎庶”等表述,多用于地方官员汇报治理成果,意为“安抚民众,平息动乱”,强调社会秩序的恢复。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辑宁:安抚,安定。辑,和;宁,安。”
明确将其定义为通过调和实现安宁的治理行为。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辑宁:使和睦安宁。多指安定国家或百姓。”
该词属文言遗存,现代极少独立使用,但可见于: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以权威纸质出版物为准。建议通过图书馆或学术数据库查阅原始文献。)
“辑宁”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层核心含义:
安抚,安定(动词)
和平安宁(形容词)
“辑宁”一词多用于古代文献,兼具治理行动与状态描述的双重含义,常见于政治、历史文本中。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有效管理实现社会和谐,这一概念至今仍可引申为对稳定与秩序的追求。
悲黄犬闭户鹁鸪不象话仓仓册谥巢窟陈锡调配东诸侯放流放手负羇绲同海驴灰尘昏滞贱躯剿灭界别积金累玉井甸晶体管进课津水钜费钜望馈孰嫏嬛洞良宵美景泷船鸾单腼腆命风貊泽年侄前部硗瘠七臣青及倾羡清莹秀澈驱掳热蟒冗芜三位一体沙漏上腔剡客少挡无系耍玩四弦檀炷听重未家五示五蜀梧叶题诗午正绡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