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诸侯的意思、东诸侯的详细解释
东诸侯的解释
东方的诸侯。《左传·成公十六年》:“且为公族大夫以主东诸侯。”《左传·襄公元年》:“於是东诸侯之师次於 鄫 ,以待 晋 师。” 唐 时用为对封疆大员的誉称。 唐 刘禹锡 《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诗序:“贫道雅闻东诸侯之工为诗者莫若 武陵 ,今幸承其话言如得法印,寳山之下,宜有所持。” 唐 李商隐 《柳枝》诗序:“雪中, 让 山 至,且曰:‘为东诸侯取去矣!’”
词语分解
- 东的解释 东 (東) ō 方向,太阳出升的一边,与“西”相对:东方。东经(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或经线)。东山再起(喻失势之后,重新恢复地位)。付诸东流。 主人(古代主位在东,宾位在西):房东。股东。东道主(泛指
- 诸侯的解释 古时帝王所辖各小国的王侯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宋; 苏洵《六国论》详细解释.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在其统辖区域内,世代掌握军政大权,但按礼要服从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贡述职,并有出
专业解析
"东诸侯"是一个古代汉语词组,具有特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理解其含义:
-
字面语义与核心概念:
- 东: 方位词,指东方。
- 诸侯: 古代中央政权(天子)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源于周代的分封制,诸侯在其封国内拥有相对独立的统治权,但需向天子效忠、纳贡、述职并承担军事义务。
- 合义: 因此,“东诸侯”最直接的字面意思是指位于东方的诸侯国或东方地区的诸侯。其具体所指,需结合特定的历史语境。
-
历史语境中的具体指代:
- 周代语境: 在周王朝时期,相对于宗周(西周都城镐京,在今西安附近)或成周(东周都城洛邑,在今洛阳)而言,位于其东方的诸侯国可泛称为“东诸侯”。例如,位于今山东、河南东部、江苏北部等地的诸侯国(如齐、鲁、宋、卫等)。
- 战国至秦汉语境: 这个时期,“东诸侯”常具有更特定的政治地理含义:
- 相对于秦国: 战国中后期,秦国崛起于西方(关中地区)。此时,“东诸侯”常特指位于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六个主要诸侯国,即韩、赵、魏、齐、楚、燕,合称“山东六国”或“关东六国”。他们是秦国统一战争的主要对手。
- 秦汉之际: 秦末农民起义及楚汉战争时期,“东诸侯”指代函谷关以东响应起义或参与反秦、反楚(项羽)或反汉(刘邦)的各地割据势力和诸侯王。例如,项羽分封的十八路诸侯大部分可称为“东诸侯”。
-
典籍中的运用与引申:
- “东诸侯”一词常见于古代史书和文学作品中,用于描述特定时期的政治格局、军事联盟或地域集团。
- 例如:
- 《史记》中多次出现,如描述秦与东方六国的对峙、秦末群雄并起等场景。
- 唐代诗人杜甫《秋兴八首》其四有“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虽未直接出现“东诸侯”,但常被引用来理解诗人对安史之乱后藩镇(类似诸侯)割据东方、中央权威不振的感慨,体现了“东诸侯”概念在后世的延伸联想)。
- 其含义常超出纯粹的地理方位,带有与西方中央政权(或强权)相对峙、相抗衡的地方势力集团的意味。
“东诸侯”是一个具有历史纵深感的词汇,其核心指位于东方的诸侯或诸侯国。在具体历史语境中,尤其在战国后期至秦汉之际,它常特指崤山、函谷关以东的诸侯势力,特别是与西方的秦国(或后来的秦汉中央政权)形成竞争或对抗关系的政治军事集团(如山东六国、秦末起义诸侯)。理解该词需紧密结合其出现的具体时代背景和文献上下文。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对“诸侯”有详细释义,涵盖其历史起源和制度背景,是理解“东诸侯”中“诸侯”含义的基础。可查阅《汉语大词典》相关词条。
- 《史记》:司马迁著。其中《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高祖本纪》等篇章大量记载了战国末期秦国与东方六国(东诸侯)的战争、秦末起义及楚汉战争时期各“东诸侯”的活动,是“东诸侯”一词最核心、最权威的史实来源。可参考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
- 《资治通鉴》:司马光著。对战国至秦汉的历史有系统编年叙述,涉及“东诸侯”的相关事件和评价。可参考中华书局点校本《资治通鉴》。
- 《辞源》:对“诸侯”及相关的历史地理名词(如“山东”、“关东”)有考释,有助于理解“东诸侯”的具体指代范围。可查阅《辞源》相关词条。
- 《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主编。通过地图可直观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东诸侯”所指地域的范围变化。可参考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集》。
要获取“东诸侯”最准确、详实的解释和例证,建议查阅上述权威的历史典籍和工具书。
网络扩展解释
“东诸侯”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历史文献中有明确记载,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东诸侯”字面意为“东方的诸侯”,指代位于中原以东的诸侯国或地方势力。例如《左传·成公十六年》记载:“且为公族大夫以主东诸侯”,这里的“东诸侯”特指春秋时期位于周王朝东部的诸侯国。
2.唐代的别称
唐代文献中,“东诸侯”被引申为对封疆大员或地方高级官员的尊称。如刘禹锡在《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诗序中提到“东诸侯之工为诗者”,即赞誉地方官员的文才。
3.历史应用与文学引用
- 政治语境:常出现在涉及地方与中央关系的叙述中,如《左传·襄公元年》记载东诸侯军队联合待命的故事。
- 文学隐喻:李商隐在《柳枝》诗序中以“东诸侯”暗指权贵人物,体现其权势地位。
- 历史事件:如西汉晁错建议削弱东方诸侯(如吴、楚等),引发“七国之乱”,此处的“东诸侯”可代指叛乱的地方势力。
4.用法总结
- 地理指向:泛指东方诸侯国,与“西戎”“南蛮”等方位词对应。
- 尊称演变:唐代后逐渐用于美称地方大员,兼具地理与政治双重含义。
- 文学色彩:多见于诗词、史书,具有历史厚重感和修辞雅致性。
参考资料
以上解释综合了《左传》、唐代诗文及历史事件分析,具体可查阅《左传》相关篇章或唐代文学集。
别人正在浏览...
挨骂安亲不甚侧不棱朝不图夕朝生承差蛋鸡攧钱奠楹点缀定户丁女豆萁相煎抖手分雪佛柜伏伺干道紫攻剿鸿都门学环琨豢身虺颓渐台贾师忌害季汉惊悼旧历集云台眷异科禁雷逝寥戾蛎塘麻苎弥竟皮黄戚醮轻声曲胤三望车擅步生民涂炭十八子儿师德石家庄书声琅琅私文岁调桃都山同根拓书手网辟瓦肆维舟五数下溜头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