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驱虏 ”。驱迫掳掠。 宋 苏轼 《论河北京东盗贼状》:“或驱虏平人,或赂遗贫民,令作耳目。” 宋 李纲 《论淮西军变札子》:“生灵遭屠戮,官吏被驱掳,数万之众,一朝失之,谁任其咎?” 宋 岳飞 《奏条具襄阳随郢三郡防守状》:“公吏军民自缘久罹兵火,或被驱掳,或遭杀戮。”《前汉书平话》卷上:“ 汉王 传令於众军曰:‘若得 项王 家属,无得驱虏杀害,与吾家属无异矣。’”
“驱掳”是一个汉语历史词汇,读音为qū lǔ,其核心含义为驱迫掳掠,即通过暴力手段逼迫并掠夺人或财物。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该词由“驱”(驱使、逼迫)和“掳”(抢夺、劫持)组成,强调通过武力或胁迫手段强行带走人或物品。例如宋代文献中常描述战乱时百姓被“驱掳”的场景。
文献用例
异体与演变
该词亦写作“驱虏”,两者含义相同,如李纲《论淮西军变札子》中交替使用两种写法。
现代使用
该词属于古汉语词汇,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见于历史文献或学术讨论中,需结合语境理解其具体指向的暴力掠夺行为。
如需进一步考证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宋代史籍原文。
驱掳是指用强力或计谋将人或动物强行带走或掳走的意思。“驱”表示强迫,逼迫;“掳”表示抓住、劫持。驱掳一词常用来描述违法、非法的行为,是一种侵犯他人自由和权益的行为。
《驱》的部首为“马”,总笔画数15。《掳》的部首为“手”,总笔画数11。
“驱掳”一词追溯到古代汉语中,可以追溯到《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杞杭之间,宗人及驱掳之。” 繁体字为「驅擄」。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有些字的形态与现代略有不同。以“驱”为例,其古代写法为「馬却」,表示将马具备好并加以鞭策;而“掳”的古代写法为「手六」,强调用手抓住、劫持的意思。
1. 这个犯罪团伙经常驱掳儿童,并要求家长支付高额赎金。
2. 在战争中,敌军常常驱掳平民,加剧了战事的残酷性。
组词:劫掠、绑架、抢劫
近义词:劫持、掠夺、拐卖
反义词:保护、解救、释放
按扣儿白羊车班斓板墨便服表甥不仁不一会儿澄寂逞心如意弛替池泽从祖叔母痤雎都邮二者必取其一二之日泛采风眩稾盖庑阂塞讙诽黄碘活寡奬任监奴焦阬畿略纠耳可意侩牛亏欠灵金陵门六嬖沴烖闾率马商梦里南轲门生故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清灰冷火七十二福地日富瑟踧神狗乾郎麝檀侍讲侍箕帚施朱首免送妆天下大治填涌彤辇闲靓先礼后兵现象线装书携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