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刀刮除骨上的药毒以治创伤。《三国志·蜀志·关羽传》:“ 羽 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鏃有毒,毒入於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 羽 便伸臂令医劈之。时 羽 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於盘器,而 羽 割炙引酒,言笑自若。”后用为形容精神坚强的典实。 北周 庾信 《周柱国大将军纥干弘神道碑》:“公入仕四十五年,身经一百六战……刮骨傅药,事同 关羽 。” 唐 王维 《燕支行》:“报讐只是闻尝胆,饮酒不曾妨刮骨。” 明 李东阳 《痛语·柬南屏》诗:“刮骨彼何雄,湔肠或非懵。”
“刮骨”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层面解释:
字面含义
指用刀刮除附着在骨头上的毒素或坏死组织,属于古代外科治疗手段。例如《三国志·蜀志·关羽传》记载,关羽手臂中箭后,医生建议“破臂作创,刮骨去毒”,即在割开皮肉后直接刮除骨头上的箭毒以根治伤痛。
历史典故
该词因“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闻名。据记载,关羽治疗时未用麻醉,且在手术过程中“臂血流离,盈于盘器”,仍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展现其非凡的忍耐力。后世(如北周庾信的碑文)常以此典故形容坚韧不屈的精神。
“刮骨”一词的核心内涵源于历史事件,侧重强调精神层面的坚毅品格,而非单纯医疗行为。如需进一步考证典故细节,可参考《三国志》原文或权威历史文献。
刮骨是一个形容词词组,用来形容一种残酷的手段或者行为。它的意思是把刀子或者其他锐器用力地刮去骨头上的肉或者皮肤。
《刮骨》包含两个汉字,分别是“刀”和“骨”。其中,“刀”是一刀劈开的形状,是一个常见的汉字部首,读音为“dao1”,包含两笔。而“骨”是表示骨头的汉字,读音为“gu3”,包含十三笔。
《刮骨》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医学理论中,用来形容一种残酷的治疗方法。在中医中,刮骨疗法是一种通过用刮的方式来疏通经络,排除体内湿气和寒气的方法。繁体字“刮骨”沿用了传统的字形,与简体字保持一致。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对于《刮骨》这个词,古时候可能会采用“刮骨”两个字上面加上一撇作为注音符号,表示刮骨这个词的读音。
1. 在古代,用刮骨的方式进行治疗被认为是一种残酷的手段。
2. 这个犯罪团伙采用刮骨的方式来威胁受害人。
组词:刮痧、刮皮、刮痕。
近义词:剥皮、削骨、剖皮。
反义词:滋养、补肉、养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