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纠正,改正。《汉书·游侠传序》:“及至 汉 兴,禁网疏阔,未之匡改也。”《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始自 秦 世……宰牧相累,监察相司,人怀异心,上下殊务。 汉 承其绪,莫能匡改。”
“匡改”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及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基本释义
“匡改”意为纠正、改正,由“匡”(纠正)和“改”(修改)组合而成,强调对错误或疏漏的修正行为。
古籍用例
单字解析
使用场景
该词多用于书面语境,尤其涉及对制度、政策或文献的修正,现代使用频率较低,更常见于历史文献分析或学术讨论中。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体语境,可参考《汉书》《三国志》相关篇章。
匡改是一个包含两个部首的汉字,由“匚”和“改”组成。
首先,“匚”是一个独立的部首,表示匣子或匣状物。它由两个横线构成,上面有一个竖线,象征着一种封闭的容器。
其次,“改”是另一个独立的部首,表示改变或修正。它由“己”和“巳”组成,上面的一横代表“己”,下面一竖代表“巳”,整个部首像个人在改变或调整自己的样子。
将两个部首合并在一起,“匡改”表示纠正、矫正错误或过失,以改善事物的状况。
“匡改”这个词的来源比较复杂,最早出现在《左传·昭公三十年》的记载中,用于描述当时周朝的一位官员相助、辅佐君主以纠正政策错误。后来,该词在历史上被广泛使用,在不同的时代和领域中都有不同的应用。
在繁体字中,“匡改”仍然保持相同的形状和结构,只是书写方式和笔画稍有不同。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匚部通常放置在左侧,而改部放在右侧。经过演变,现代汉字的书写方式稍有改变,但基本结构仍然保持一致。
以下是两个例句来帮助理解“匡改”这个词:
1. 领导决定对工作进行匡改,以提高生产效率。
2. 学校成立了一个匡改小组,帮助学生改正他们的学习方法。
其他与“匡改”相关的词语包括:
组词:改正、纠正、矫正、修正。
近义词:纠正、修正。
反义词:错误、误导。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