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旌幡 ”。泛指旗帜。《穀梁传·庄公二十五年》“天子救日置五麾” 晋 范宁 注:“麾,旌幡也。” 唐 雍陶 《赠金河戍客》诗:“戍远旌幡少,年深帐幕低。” 唐 方干 《侯郎中新置西湖》诗:“烟雾未应藏岛屿,鳧鷖亦解避旌旛。”
“旌旛”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如需更全面的历史用例,可参考汉典()或相关古籍。
旌旛(jīng fāng)是一个具有历史文化背景的汉字词汇,表示锦旗或帜旗挂在高处,往常常用于庆祝或标志着重要事件的发生。
旌旛的部首为方,笔画数为11。
旌旛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它是由两个相同的“旗”字组合而来。旗字在古代写法中,原本是描绘一个状态的人(大)和卧倒的象形字,表示旗杆横卧在地上。后来,旗字进一步演变成了象形意义更明确的形状,两个方块组合在一起,表示旗帜的形状。旌字则由象形的立体礼物和人组成,表示高高挂起。
繁体字“旌旛”与简体字写法相同。
在古代,汉字“旌旛”的写法稍有不同,如“旌”字在西周时期的金文中写作“扃”,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金文中写作“箐”或“冏”。而“旛”字在金文中写作龙形加小人,表示风吹动旗帜的样子。
1. 各地在国庆节期间都悬挂起了五星红旗,城市街头到处都可见到五彩斑斓的旌旛。
2. 江山如画,万国旌旛。
3. 在庆祝大会上,五星红旗高高飘扬,鲜艳的旌旗在阳光下闪耀。
1. 风旗:表示被风吹动的旗帜。
2. 旌旃:表示古代官员上朝时所用的卷轴旗帜。
3. 旗帜:标志性的旗帜。
锦旗、幡旗。
平地、无旗。
百辣云剥除本兵府壁垒炳烛波凑钵钱不动声色测验长江中下游平原蟾宫搀占宸聪慈光麤服乱头档调蹈迪洞啓遏乐方丈僧放郑法显公仇工业用拖拉机故垒国史馆旱荒华色哗伍火禽借令君辱臣死开剖刻挚橑子陆沉明法木拨南乡闹轰轰潜伏清机清商曲求贤神民身名食匕兽灾素璧随缘肃让诉事天贵梯轿屠坊万般伍子涛闲泰仙仪颵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