纰漏的意思、纰漏的详细解释
纰漏的解释
[careless mistake;small accident] 因疏忽而产生的错误疏漏
详细解释
(1).错误疏失。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 宋 孔平仲 《续世说》两书均有《纰漏》篇,记谬误不合之事。 清 钱谦益 《读杜小笺上·送高三十五书记》:“ 刘辰翁 云:‘崆峒,犹言一大地也。’紕漏至此,稍知《兔园册》者不为,而世犹宗之,何也?” 清 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南史合宋齐梁陈书十二·建康实录》:“其麤疏紕漏,不可胜摘。”
(2).指错误,事故。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一章:“如果不是 小杨 作风严厉,很可能还会出一点小小的纰漏。”
词语分解
- 纰的解释 纰 (紕) ī 布帛丝缕等破坏散开:线纰了。把这一团毛线纰开。 纰 (紕) í 在衣冠或旗帜上镶边:“素丝纰之”。 所镶的边缘:“缟冠素纰”。 纰 (紕) ǐ 古代中国西北少数民族所织的兽毛布。
- 漏的解释 漏 ò 物体由孔或缝透过:壶里的水漏光了。漏风。渗漏。漏泄(a.水、光等流出或透出;b.泄露)。漏电(跑电)。 泄露:走漏消息。漏底(泄露内情)。透漏。 脱逃或无意放过:疏漏。遗漏。挂一漏万。漏网之鱼
专业解析
"纰漏"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表示因疏忽、马虎或考虑不周而产生的差错或小事故。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 核心释义
指在做事、说话或行文过程中,由于粗心大意、不够严谨而出现的疏失、错误或小的差错。这种差错通常是可以避免的,但因疏忽而发生了。例如:“工作要细心,避免出纰漏。” “这份报告有几处明显的纰漏。”
二、 词源与构成分析
- 纰 (pī): 本义指布帛、丝缕等因编织或操作不当而散开、破裂。《说文解字》解释为“丝下也”,引申为事物的散失、错误。在现代汉语中,“纰”常用于表示错误、疏忽,如“纰缪”(错误)。
- 漏 (lòu): 本义指物体有孔或缝,使东西能滴下、透出或掉出,如“漏水”、“漏斗”。引申为泄露、遗漏、疏忽、缺失。
- 合成义: “纰”和“漏”组合成“纰漏”,形象地比喻像布帛散线或容器渗水一样,因不严密、不周全而产生的差错和疏失。它强调的是因人为疏忽导致的、本不该出现的细小错误或问题。
三、 用法特点
- 程度: 通常指较小的、非原则性的错误或疏忽,但有时也可能导致不良后果。
- 性质: 强调错误的根源在于主观上的疏忽、马虎、不认真,而非能力不足或客观条件限制。
- 语境: 常用于工作、学习、写作、办事、管理等需要细致严谨的场合。常与“出”、“闹”、“有”、“避免”、“防止”等动词搭配。
- 感情色彩: 中性偏贬义,指出错误的存在,带有批评或提醒注意的意味。
四、 近义词辨析
- 差错: 泛指错误,范围比“纰漏”广,可能包含能力不足、客观原因或疏忽导致的错误。
- 疏忽: 指粗心大意、忽略,是导致“纰漏”的原因,本身不直接指错误本身。
- 闪失: 指意外的差错或损失,有时带有偶然性,与“纰漏”强调的疏忽性略有不同。
- 错误: 最广泛的用词,指所有不正确的事物或行为。
- 破绽: 原指衣物的裂口,比喻说话、做事中暴露出来的漏洞或矛盾之处,与“纰漏”在指“漏洞”时意思相近,但“破绽”更侧重暴露出来的、可被抓住的把柄。
五、 权威参考来源
该释义综合参考了以下权威汉语辞书的解释: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其对“纰漏”的定义为:“因粗心而产生的差错;小事故或漏洞。”
- 《汉语大词典》:大型汉语语文工具书,收录词条宏富,释义详尽。其对“纰漏”的解释包含“错误,漏洞”和“指事故,乱子”等义项。
- 《辞海》(第七版):大型综合性辞典,兼具语文词典和百科词典功能。其对“纰漏”的释义与《现代汉语词典》相近,强调“小的差错或事故”。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出版,虽侧重古语,但对“纰”、“漏”的源流及“纰漏”的早期用例有分析。
-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以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为目的,对“纰漏”的释义和用法有明确说明。
“纰漏”特指因疏忽大意、不够认真细致而在工作、言行中产生的本可避免的小差错或疏失。它源于“纰”(散线、错误)和“漏”(渗漏、遗漏)的组合意象,强调人为疏忽是导致问题的根源。在使用时,需注意其与“差错”、“疏忽”、“闪失”等近义词的细微差别。以上解释基于《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辞海》等权威汉语辞书的共识。
网络扩展解释
“纰漏”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pī lòu,指因疏忽而产生的错误或疏漏。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 词义:表示因粗心、疏忽导致的差错、漏洞或事故,多用于描述工作、工程、决策等场景中的失误。
- 词性:既可作名词(如“出现纰漏”),也可作形容词(如“纰漏之处”)。
2.历史与出处
- 最早见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和宋代孔平仲《续世说》,两书均设有《纰漏》篇,记载谬误不合之事。
- 清代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中也有用例,强调其“粗疏不可胜摘”的特点。
3.使用场景
- 现代语境:多指办事过程中因疏忽引发的差错,或贪污舞弊等情事被揭露(如“工程出纰漏”)。
- 例句:
- 魏巍《东方》:“如果不是小杨作风严厉,很可能还会出一点小小的纰漏。”
- “试验中的纰漏可能导致巨大损失。”
4.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漏洞、疏忽、马虎、大意。
- 反义词:严谨、周密、细致。
5.注意事项
- 发音:注意“纰”读pī(第一声),易误读为“批”或“皮”。
- 常见搭配:如“出纰漏”“避免纰漏”“纰漏百出”等。
若需进一步了解词源或例句,可参考《世说新语》《东方》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抱暑便辞巧说憋憋焦焦苍狼澄镜出归处死祠主凑巴带电丹旌盗目登途调议鼎足迩英凡今分外之物该典改燧公昆弟古朴红堂堂昒黑护心镜夹衩椒宫勦浄吉康鲸浪静素金精九宫九兰棘正觉识刊落考绎宽详烂柯乐调疠气虑算民族团结内侍篇次瞥面庀工纰僻青黝齐女门惹虱子头上挠三要耍蛮丝人桃花年命王鲔瓦片文墨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