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蹝高橈”。杂戏名,踩着有踏脚的木棍,边走边表演。 明 贾仲名 《元宵赏灯》套曲:“乔三教喜动清乐,醉八仙快躧高橈。”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下》:“杂耍之技,来自四方……置丈许木于足下,可以超乘,谓之躧高蹻。”
“躧高蹻”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存在两种不同解释,需结合语境区分:
指传统民俗活动中的踩高跷技艺,表演者双脚绑在长木棍上行走并表演。该释义在多个文献中均有记载: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释为形容词,形容人行走时“姿态高傲、自大”,由“脚步稳健”“高傲”“跷脚”三字组合引申而来。但该释义未见于古籍文献,可能是现代语境下的衍生用法。
需注意:
《躧高蹻》是一个汉字词语,具有较为特殊的意思和拆分方式。这个词的常见解释为“站在高脚凳上”。下面分别介绍这个词语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字的写法、以及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例句,还会提及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躧高蹻》的拆分部首是“足”和“高”,其中“足”表示与脚有关,而“高”则表示高度。根据拆分,可以得出它的字形,即足部下面连着高部。
总共有16划,拼音为"tiè gāo qiáo"。
《躧高蹻》一词起源于中国古代戏曲,主要用于形容演员在舞台上扮演角色时,需要站在高脚凳上以突出角色的高大形象。
繁体字写法为 "躧高蹺",字形保持不变,只是字形稍微复杂化。
“躧高蹻”作为现代汉字,没有古代的写法。因为汉字的演变和改革,一些现代汉字在古代并不存在。
这个戏剧演员通过躧高蹻的方式,成功塑造了一个高大威严的角色形象。
与《躧高蹻》相关的常见词汇有:高脚凳、戏剧表演、舞台效果等。
与《躧高蹻》意思相近的词语有:登高、攀登、站立等。
与《躧高蹻》意思相反的词语可为:低矮、蹲着等。
总结起来,《躧高蹻》是一个非常特殊且容易引起误读的词语,它常用于形容在戏剧表演中演员站在高脚凳上以突出造型形象。它的拼音是"tiè gāo qiáo",部首为"足"和"高"。在繁体字中写作"躧高蹺",没有古代的写法,字形保持不变。与其意思相近的词语有登高、攀登、站立等,与其意思相反的词语有低矮、蹲着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