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 晋 葛洪 《抱朴子·讥惑》:“出门有见宾之肃,闲居有敬独之戒。”
“敬独”是一个古典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在独处时依然保持谨慎和自律,强调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以下是综合不同来源的详细解释:
“敬独”指个人在无人监督的独处状态下,仍能严格遵守道德规范,做到言行谨慎、不苟且。这一概念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自我约束的高度要求。
该词最早见于晋代葛洪的《抱朴子·讥惑》:“出门有见宾之肃,闲居有敬独之戒。”此处通过对比社交场合的庄重与独处时的自律,强调了“敬独”作为修身准则的重要性。
在当代语境中,“敬独”可引申为对个人诚信与责任感的强调,尤其在缺乏外界监督时(如网络行为、职场自律等场景),这一品质更显珍贵。
如需进一步考证古典文献原文,可参考《抱朴子》等典籍,或查阅权威汉语词典获取延伸解读。
敬独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指尊重和崇敬独立自主的精神和行为。
这个词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攵"和"犬"。"攵"是一个很少见的部首,表示打击或敲打的动作;"犬"代表狗,象征着忠诚和独立。
敬独一词的来源并没有确切的记载,但它的意思可以从字形以及独立和自主的内涵来推测。可以理解为尊重和崇敬那些坚持独立自主、勇于追求个人价值的人或行为。
敬独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敬獨」,部分地区和人群仍然使用繁体字,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写法。
在古代汉字中,敬独的写法没有太大变化,基本上与现代汉字相同。
1. 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决策,学会敬独。
2. 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发展独立性格,培养他们敬独精神。
3. 她在追求事业的道路上始终坚持独立思考,树立了一个敬独的典范。
4. 他的成功离不开他一直秉持的敬独原则。
组词:敬独思维、敬独精神、敬独人格
近义词:尊重独立、崇敬自主
反义词:偏激、盲从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