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趺足的意思、趺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趺足的解释

盘膝。左足背放在右腿上,右足背放在左腿上。 宋 惠洪 《焦山赠僧》诗之二:“倚蒲趺足坐,拥衲盖头眠。” 宋 洪迈 《夷坚支志景·观音二赞》:“年至六十,晏无病苦,趺足而化。”《七国春秋平话》卷中:“先生上帐坐定,趺足捻髯,目视 乐毅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趺足是汉语中具有佛教文化色彩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两个层面解析:

一、基本字义 "趺"本义指足背,《说文解字》释为"足上也",《汉语大词典》记载其延伸义为双足交叠的坐姿。"足"即指脚部。二字组合后,"趺足"在《辞源》中有两种解释:(1) 盘腿而坐,特指佛教跏趺坐,将双足交叉置于大腿上;(2) 指裸露脚部,不穿鞋袜的状态。

二、佛教文化释义 在佛经典籍中,《金刚经》常用"结跏趺坐"描述佛陀的禅定姿势,这种坐法被认为能令气血通畅、心神安定。唐代窥基《妙法莲华经玄赞》记载:"全跏趺坐即结双足,此相圆满,能摄持身心。"禅宗典籍《景德传灯录》中,常见"趺足而化"的记载,指高僧保持跏趺坐姿入灭。

三、相关典故 宋代《五灯会元》记载药山禅师"趺足诵经",明代《指月录》描述憨山德清"趺足入定三昼夜"。这些文献印证了该词在佛教修行中的重要地位,其文化内涵已超越字面含义,成为禅修状态的象征符号。

网络扩展解释

“趺足”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指盘膝而坐的姿势,即左足背叠放于右腿上,右足背叠放于左腿上。这种坐姿常见于佛教禅修或文人雅士的日常修习中。

引证与用法

  1. 宋代文献:

    • 惠洪《焦山赠僧》诗云:“倚蒲趺足坐,拥衲盖头眠”,描绘僧人趺足静坐的场景。
    • 洪迈《夷坚支志景·观音二赞》记载某僧“年至六十,晏无病苦,趺足而化”,体现其与修行、圆寂的关联。
  2. 古典小说:
    《七国春秋平话》描述谋士“趺足捻髯,目视乐毅”,展现文人高士的仪态。

文化背景

该词多用于宗教或文学语境,尤其与佛教禅定、文人冥想相关,强调身心安定的状态。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见于古籍或仿古表达。

如需进一步了解近义词或具体例句,可参考权威词典如《汉语大词典》或《辞源》。

别人正在浏览...

哀嗟宝兽褒衣博带孢子北朔裨附布算草麻澄心纸凑密麤毛寸裂戴凭席镀锌铁发肤方书焚瘗佛头石肤廓箇般工夫茶功劳簿絓眼诡谀过不得国冠嘿泯合族见证醮辞夹生浄濑尽气旧制魁颀魁宿篮轝连枝共冢令主磨昬抉聩青阳亲母饶士柔革山渊私倒苕帚僮使通推颓隳軘车外寄生枉人挽救晚耄吾丘吴謡无与伦比相态衔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