褊躁的意思、褊躁的详细解释
褊躁的解释
犹褊急。《晋书·刘毅传》:“ 义熙 中,﹝ 刘毅 ﹞故夺 悦 豫章 ,解其军府,使人微示其旨, 悦 忿惧而死。 毅 之褊躁如此。” 明 方孝孺 《萧仆赞》:“ 颖士 , 唐玄宗 时人,有文章而性褊躁。” 郑振铎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二四章七:“他痛快的抒其所怀抱的情思,一点也不顾忌,一点也不宛曲回避,直活现出一位‘性褊躁’,易于招祸的诗人来。”参见“ 褊急 ”。
词语分解
- 褊的解释 褊 ǎ 衣服狭小。 狭小,狭隘:褊小。褊急。褊狭(狭小,如“土地褊褊”,“气量褊褊”)。褊窄。 笔画数:; 部首:衤; 笔顺编号:
- 躁的解释 躁 à 性急,不冷静:躁动。躁进。躁狂(浮躁轻狂)。急躁。浮躁。骄躁。烦躁。性情躁。 笔画数:; 部首:足;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褊躁”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biǎn zào,主要用于形容人的性格或情绪状态。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指人心胸狭隘、性情急躁,表现为缺乏耐心、容易冲动,难以控制情绪。该词常与“褊急”同义,强调度量狭小与急躁的双重特质。
字义拆解
- 褊:原意为“狭小”,引申为心胸或气量狭窄。
- 躁:指急躁、不沉稳,形容情绪易波动。
使用场景
- 性格描述:用于批评某人遇事不够冷静,例如“他因褊躁的性格常与人争执”。
- 情绪状态:形容在压力或挫折下表现出的焦躁反应,如《晋书·刘毅传》记载刘毅因褊躁导致下属忿惧而亡的典故。
- 文学形象:如唐代文人萧颖士被方孝孺评价为“有文章而性褊躁”,体现才情与性格的矛盾。
补充说明
- 历史用例:明代文献《萧仆赞》和现代学者郑振铎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均用此词描述历史人物的性格缺陷。
- 近义词:可替换为“褊急”“急躁”,反义词则为“宽宏”“沉稳”。
若需查看具体古籍原文或更多例句,可参考《晋书》、方孝孺文集等文献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褊躁(Biǎn zào)是一个多音字,具有贬义,形容人性格急躁、暴躁、容易激动的特点。它由“衣”和“烦”两个部首组成,总共有14个笔画。这个词源自古代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在繁体字中,褊躁的写法依然保持不变。
以下是两个关于褊躁的例句:
1. 这个人脾气褊躁,很容易发脾气。
2. 在热天里,人们常常变得褊躁不安。
褊躁的近义词包括暴躁、急躁、躁动等,这些词语描述了人内心急切、不安定的状态。相反的,褊躁的反义词可以是冷静、沉稳、平静等。
希望以上内容对你有所帮助!如果还有其他问题,我会尽力回答。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