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簸箕的意思、簸箕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簸箕的解释

(1) [dustpan]∶一种铲状器具,用以收运垃圾

(2) [fan;winnowing pan]∶扬米去糠的器具

(3) [loop of a fingerprint]∶簸箕形的指纹

详细解释

扬米去糠的工具。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槐柳楸梓梧柞》:“至秋,任为簸箕。” 唐 锺辂 《前定录·刘逸》:“我读《金刚经》四十三年,今方得力,就説初坐时,见巨手如簸箕,翕然遮背。”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弯一枝窍鐙黄华弩,担柄簸箕来大开山板斧:是把桥将士 孙飞虎 。”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十四章:“这个高大的中年庄稼人,不仅帮助******老婆儿,把大黄牛套在磨子上,而且帮助她把淘好的粮食和所有的磨具--笸箩、簸箕……统统搬到磨棚里来。”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簸箕是中国传统农具与生活用具的统称,主要功能为扬米去糠或清扫垃圾。根据《汉语大词典》记载,该词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的农书《齐民要术》,原指“竹篾编织的弧形器具”,其形制呈半敞口扇形,底部密织,边缘凸起以防止谷物洒落。现代汉语中,“簸箕”一词保留了两层核心含义:一指农村用于分离粮食杂质的手持农具,二指家庭常见的塑料或金属材质清扫工具。

从构造特征分析,《现代汉语词典》指出簸箕由三部分构成:主体容器用于盛放谷物或垃圾,弧形边缘便于聚拢杂物,握柄设计符合人体工学原理。民俗学者在《中国农具发展史》中强调,簸箕的V形开口角度普遍为120度,这种设计能使扬场时形成有效的气流分层,利用颗粒物重量差异实现分离效果。

在文化象征层面,北京大学《民俗器具研究》课题组发现,簸箕在北方婚俗中作为嫁妆必备品,寓意“簸除厄运”;南方部分地区至今保留“新生儿跨簸箕”的满月仪式,取其“筛去病灾”的吉祥含义。考古证据显示,陕西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制簸箕模型证实其使用历史超过六千年。

现代标准化簸箕依据GB/T 38476-2020《清洁器具通用技术要求》,对材质、强度、防滑系数等指标作出明确规定。中国农业博物馆馆藏的清代竹编簸箕,其经纬交织密度达到每平方厘米12×12的精细工艺,展现了传统手工艺的技术高度。

网络扩展解释

簸箕(bò ji)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和用途,以下为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与用途

  1. 生活工具

    • 垃圾容器:指铲状器具,用于收集或运输垃圾,常见材质包括塑料、金属等。
    • 农用器具:传统上用藤条、柳条或竹篾编织而成,用于扬米去糠、筛选谷物杂质。例如,农村地区仍用其处理农作物。
  2. 指纹类型
    指纹中封闭圆形的称为“箩”(斗),开口延伸的称为“簸箕”。民间有“一斗穷,二斗富”等占卜俗语。

二、历史与文化

三、制作工艺

传统簸箕需在阴湿避光的地窑中制作,原料包括柳条、竹篾等,工艺复杂。

四、其他延伸

如需进一步了解制作方法或民俗含义,可参考《齐民要术》或地方民俗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蔼郁标队比目冰凝部县餐毡苏成排驰指仇由怆悢川梁楚舞吴歌蹈武刁民调沃敌国顶大豆制品顿罔读书笔记耳唇尔汝歌奉公黄砂戛击践信较论金城千里继往开来据悉铠扞恐龙诳驾乐而忘忧了清龙文剑没卫饮羽跑媒平原客陴倪劈头劈脸剖心乾维轻邈憩止瞿麦三采僧正觞奠上举尚子慴愕矢夫时顺邃古擿校五角星五起吓魂台香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