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乱麻为絮的袍子。古为贫者所服。《论语·子罕》:“衣敝緼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 由 也与?” 朱熹 集注:“緼,枲著也;袍,衣有著者也。盖衣之贱者。” 汉 桓宽 《盐铁论·贫富》:“ 原宪 之緼袍,贤於 季孙 之狐貉。”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四五:“屣履咏《南风》,緼袍笑华轩。” 唐 杜甫 《大雨》诗:“执热乃沸鼎,纤絺成緼袍。” 清 唐孙华 《雪·次东坡聚星堂韵禁体物语》:“凌兢野老緼袍单,狂喜儿童屐齿折。”
“緼袍”是汉语词汇,拼音为yùn páo,指以乱麻或旧絮填充的袍子,是古代贫寒者的服饰。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緼袍由粗麻或旧棉絮制成,属于古代底层民众的衣物,象征清贫。例如《论语·子罕》中提到:“衣敝緼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穿着破旧的緼袍与穿华贵皮草的人站在一起却不自卑,只有子路能做到吧?)。
文学引用
唐代杜甫在《大雨》中写道“纤絺成緼袍”,宋代陆游也有诗句提及緼袍的朴素,均体现其与贫寒生活的关联。
与“绨袍”的区分
引申意义
緼袍常被用来象征安贫乐道、不慕虚荣的品格,如《送东阳马生序》中“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緼袍是古代贫者所穿的粗麻袍,既具现实服饰功能,也承载文化象征意义,需注意与“绨袍”在材质和典故上的区别。
緼袍(línpáo)是一个汉字词语,是指一种用绤线编织而成的袍子。常常用来形容古代贵族或仕宦人士穿着的服饰。緼袍既可用于平日的穿着,也可用于正式的场合,是一种古老而华丽的服饰。
緼袍的拆分部首是缶(fǒu)字旁,其笔画数为10画。
緼袍源自古代汉族的服饰文化。在古代,緼袍是贵族的身份象征,只有地位高贵的人才有资格穿着。緼袍的繁体字为繾袍。
古代的緼袍汉字写法与现在稍有不同。在古代汉字中,緼袍的“緼”字曾经有着多种写法,如「緝」「緐」「綝」等。而“袍”字也有一些变体,如「裱」等。
他的穿戴光鲜,身着緼袍,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组词:緼帬(línquán):用緼线编织的裙子。
近义词:锦袍、华袍、华丽服饰。
反义词:朴素服饰、简朴袍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