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棰挞的意思、棰挞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棰挞的解释

拷打。《东观汉记·左雄传》:“ 刘据 为大司农,以职事被谴,召诣尚书,将加箠挞。” 宋 施彦执 《北窗炙輠》卷上:“今之教子者,都不喻以道理,但箠挞之。”《醒世恒言·白玉娘忍苦成夫》:“妾以诚心告君,如何反告主人,几遭箠挞!”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我殁之后,汝叔母失汝祖母欢,恒非理见箠挞,汝叔母虽顺受不辞,然心怀怨毒。”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棰挞(chuí tà)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棰”和“挞”两个动词组合而成,均表示用棍棒或鞭子进行击打的行为,常用于形容严厉的体罚或责打。以下是其详细释义及权威解析:


一、字义分解

  1. 棰(chuí)

    • 本义指短木棍,引申为用棍棒敲打。《说文解字》释:“棰,击马也。”
    • 例:《汉书·刑法志》载“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得”,指刑具拷打下的逼供。
  2. 挞(tà)

    • 意为用鞭、棍等抽打。《尔雅·释诂》注:“挞,击也。”
    • 例:《诗经·商颂·殷武》有“挞彼殷武,奋伐荆楚”,表武力征伐(引申自鞭笞意象)。

二、词义与用法


三、权威文献参考

  1. 《汉语大词典》

    定义:“以棍棒捶击;鞭打。”并引《汉书》《后汉书》等史书例证。

  2. 《古代汉语词典》

    强调其与刑具关联,如“棰”指刑杖,“挞”为鞭刑,合指酷刑。

  3. 《辞源》

    指出“棰挞”属同义复词,多见于秦汉法制文献,反映古代刑罚制度。


四、文化与社会意义

该词浓缩了中国古代法制史中体罚制度的缩影。如汉文帝废除肉刑前,“棰挞”为常见刑罚;至唐代《唐律疏议》仍规定“答刑”(用竹板责打)为五刑之一。其使用警示后人反思暴力惩戒的合理性,亦成为现代司法文明的反面参照。


参考文献来源(基于权威辞书与古籍):

网络扩展解释

"棰挞"(拼音:chuí tà)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拷打、鞭打的刑罚或惩戒行为。其具体释义如下:

  1. 基本词义
    指用棍棒或鞭子抽打,属于古代刑罚或体罚方式,常见于历史文献中。例如《东观汉记》记载刘据因职务过失被“加箠挞”,即为此意。

  2. 文献出处

    • 汉代:《东观汉记·左雄传》提到官员因失职被“箠挞”,反映古代官场惩戒制度。
    • 宋代:施彦执《北窗炙輠》中批评当时教育“不喻道理,但箠挞之”,说明当时体罚现象普遍。
    • 明清:清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及《醒世恒言》均用此词描写人物受罚场景。
  3. 使用特点
    该词在古汉语中多用于正式或书面语境,现代汉语已极少使用,属于历史词汇。

建议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案例时,可查阅《东观汉记》《醒世恒言》等原著。

别人正在浏览...

奔绌变幻不测部娄仓箱差争串茶船籍楚市叮嘱风头巾風駝高笑购买动机刮刮燥燥鬼阵头风鼓筑海鳞含悲餱食偟遽黄杨厄闰胡蜂徽腔浑号鵳鵳子角口结成齌怒霖潦六儿卢牟濛漪面戒鸣鼍穆卜闹剧捏构傩逐盘头乞贷倾家破産齐足驱雷策电攘伐人多手杂颯拉三神骚达奴山醪圣泉烃燍亭子间铜匦图书室外镇王霸汙附五禽戏饷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