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declare martial law ended]∶解除戒严状态
(2) [lift a curfew]∶解除戒备措施
解严继好,使彼懈而无备
(1).解除非常的戒备措施。《三国志·魏志·赵俨传》:“﹝ 儼 曰:﹞‘今 羽 已孤迸,更宜存之以为 权 害。若深入追北, 权 则改虞於彼,将生患於我矣。王必以此为深虑。’ 仁 乃解严。”《新唐书·代宗纪》:“癸酉, 郭子仪 及 吐蕃 战于 灵台 ,败之,京师解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九回:“再过两天,督抚衙门的防守兵也撤退了,算是解严了。”
(2).谓脱去厚重的衣服,解除防寒设施。 宋 范成大 《重阳后半月天气温丽忽变奇寒》诗:“今朝復何朝?晴色掛屋梁。人物各解严,儿童笑相将。”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赵信国辞相》:“公力辞召命,且云:‘更当支吾一冬,来春解严,容归故里。’朝廷许之。”
解严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
一、基本含义
解除戒严状态
指结束特殊时期实施的军事管制或紧急状态,恢复社会正常秩序。例如台湾地区于1987年7月14日宣布解除长达38年的戒严令,标志着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开启。
解除戒备措施
古代多用于军事领域,如《新唐书》记载“郭子仪及吐蕃战于灵台,败之,京师解严”,指战争结束后解除防御状态。
二、扩展含义
三、现代应用
参考资料:可通过(台湾解严案例)、(权威定义)及(历史文献)获取更多信息。
《解严》是一个成语,意思是解除军事封锁,使人民解脱于军事统治。这个词通常用来描述国家针对特定时期的军事管制政策的结束。
《解严》的拆分部首是“角”和“亻”,其中“角”是上部分,表示解除、放开等意思;“亻”是下部分,表示人。这个字共有9画。
《解严》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的《易经》中,意指解除束缚、摆脱困境。在现代社会,该词多用于形容国家的军事解封政策。
《解严》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解嚴」。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解严」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不同的书法家和历史时期会对字形有所创新和变化,但基本结构和意义保持一致。
1. 国家在和平时期解严后,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更大的自由。
2. 解严后,市民们可以自由出行,不再受到军事封锁的限制。
3. 解严政策的实施,给人们带来了和平与安宁。
1. 解放:指解除束缚、获得自由。
2. 严格:指要求严密、不能放松。
3. 军事:与军队、战争相关的。
1. 解封:指解除封锁或禁止。
2. 解禁:指解除禁令。
3. 解除:指取消、解脱。
1. 实行:指执行、贯彻。
2. 封锁:指限制、阻止。
3. 限制:指限定、约束。
痷茶茶坊韔弓饬蛊春和大笑登堂嵽嵲董狐笔斗脣合舌堆墔顿备赋比兴拂衣改观耕桑更爽骨利干锢囚厚答诲谷回鱼筯溷惑家老爷检革江郭娇妻洁志髻螺跼踖慨慕科业昆墟连牛鳞彩灵溪流痞瞀容马正谧稳木拐内动字酿肆排污砯砯琵琶湖汽轮机轻匀穷蹇石齿十亲九故顺应淑姿隋侯之珠陶猗术驼鷄土壤胶体苇籥文章家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