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边境地区的要塞重镇。《魏书·高祖纪上》:“又詔流迸之民,皆令还本,违者配徙边镇。” 唐 张说 《幽州新岁作》诗:“边镇戍歌连夜动,京城燎火彻明开。”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二节:“猛将精兵却聚集在边镇上,内外失去平衡,危险的局面是显而易见的。”
(2).指镇守边地的军事长官。《宋书·张畅传》:“且城守备防,边镇之常,但悦以使之,故劳而无怨耳。”《魏书·叔孙建传》:“会彼边镇弃守而去,故 晋 前军得以西进,非敢凭陵 魏 境。” 清 姚鼐 《<西魏书>序》:“当 拓跋氏 之衰,朝廷失政而边镇横,武夫暴兴而国柄移。”
"边镇"是汉语中具有历史地理特征的复合词,由"边"(边疆)和"镇"(镇守/军事据点)构成。根据《汉语大词典》及《中国历史大辞典》释义,其核心含义包含以下四层:
基本释义 指古代王朝在边境地区设立的军事防御体系,包含驻军基地、行政机构和防御工事的综合体,如明代九边防御体系。
历史演变 始见于汉代屯田戍边制度,至唐代发展为节度使辖区,《旧唐书》记载"缘边置节度、经略使,式遏四夷"。明代达到顶峰,设辽东、宣府等九大边镇。
功能职责 承担"防秋"(秋季防御游牧民族南下)、互市贸易监管、驿传维护三大核心职能,兼具军事与经济双重属性。
现代延伸 在当代语境中可引申为:
该词现收录于《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军事地理条目,释义强调其"拱卫中央政权,维护边疆稳定"的历史作用。
“边镇”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双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边境要塞重镇
指位于国家边境地区的军事或战略要地,承担防御外敌、维护边疆安全的重要职能。例如《魏书·高祖纪上》提到“违者配徙边镇”,说明其作为军事据点的作用。唐代张说的诗句“边镇戍歌连夜动”也印证了其军事属性。
镇守边地的军事长官
也可指代负责管理边镇、统领边防军队的将领或官员,如明代文献中“边镇承平骇闻见”即强调官员的职责。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魏书》等古籍或相关历史研究资料。
安石榴保不住宝财宝器竝行成一家言驰说酬心大马金刀倒扁儿点画断乳顿膝肺部风丝钢丝绳革薄隔阂跟衣官赋挂毯贵形国姻暵暵覈考皇祇环利通索晦昱建类井室进路棘蒬窥觊困腾腾老忘浑亮蓝顶子猎鹿人灵螭离怨厉鸷内人家耨斡迁善黜恶搉油戎号入山符山嵓设监谥号拾青紫夙谊逃败淘真通事舍人铜围铁马同心带土社偓佺无上法歙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