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践形的意思、践形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践形的解释

古代哲学术语。体现人所天赋的品质。《孟子·尽心上》:“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 唐 韩愈 《答侯生问<论语>书》:“圣人践形之説, 孟子 详於其书。” 清 曾国藩 《送刘椒云南归序》:“使夫一身得职,而天地万物,各安其分。以位以育,以效吾之官司,所谓践形者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践形是汉语古典哲学中的独特概念,其核心含义指人通过道德实践,将内在的仁义本性充分体现于外在的形体、言行之中,达到内在德性与外在表现的完美统一。该词源于儒家经典,具有深厚的伦理意蕴:

  1. 词源与基本释义: “践形”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此处“践”意为实现、履行、充分展现;“形”指人的身体、容貌、外在表现。字面意思即充分实现、完满地体现人之形色所应承载的天赋本性(特指仁义道德)。它强调人不应仅满足于拥有人的形体,更应通过修养和实践,使这形体真正展现出人区别于禽兽的道德光辉。

  2. 哲学内涵(儒家伦理观):

    • 天赋善性与道德实践的统一:孟子认为人的形体容貌(形色)是自然赋予的(天性),但这只是基础。人内在具有“四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的萌芽(善性)。 “践形”即是将此内在的善性,通过持续不断的道德修养和行为实践(“践”),充分、完满地实现和彰显于外在的视听言动、仪容举止之中。
    • 内圣外王的体现:它体现了儒家“内圣外王”的修养路径。内在的德性修养(内圣)必须通过外在的行为、事功、仪态(外王)表现出来,才是真正的完成。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就在于他们能完美地“践形”,使内在的仁德毫无保留地体现在外在的一切。
    • 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孟子认为,仅仅拥有人的形体并不足以称为真正的人。只有通过道德实践“践形”,将仁义礼智的善性在言行中充分实现,才真正实现了人之为人的本质,从而与禽兽区别开来。
  3. 引申与扩展意义: 在后世的使用中,“践形”有时也引申指按照人的本分、身份或理想人格的标准去行动和生活,强调知行合一、表里如一。它代表着一种道德修养的至高境界,即内在德性与外在行为的高度和谐与完美展现。

权威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践形”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尤其在孟子思想中具有深刻内涵。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践形”出自《孟子·尽心上》,原文为:“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其核心含义是:通过内在修养将天赋的道德品质充分体现于外在言行与形貌。这里的“践”指实践、实现,“形”指人的形体与外在表现。

二、哲学内涵

  1. 天人合一的内在要求
    孟子认为人的形色(容貌、行为)本于天性,但普通人可能受欲望遮蔽,只有圣人能通过扩充内在的仁、义、礼、智(即“四端”),使外在表现完全符合天性本质。

  2. 修养境界的体现
    这一过程包含两个层面:

    • 内圣:通过“存心养性”实现道德完善
    • 外王:将内在德性自然流露为仪态举止,如《孟子》描述的“晬面盎背”之相
  3. 动态实践过程
    不同于静态天赋论,“践形”强调通过持续实践(如“集义”“养气”)达到形神合一的境界,正如韩愈所言“圣人践形之说,孟子详于其书”。

三、历史解读

四、现代引申

部分辞书(如查字典)将其解释为“通过行动证明才能”,这属于词义的现代泛化用法,与哲学原义存在差异,需注意语境区分。

附:原文对照

《孟子·尽心上》原文: $$ 形色,天性也; 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 $$

建议对哲学概念感兴趣者参考《孟子》原文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等经典注疏,以深入理解其思想体系。

别人正在浏览...

怑愌伴偶八瀛迸击补空睈睈冲积物春锦词谱葱头催化殂歾担值东府段疋断丝恩公翻然旛胜哈屯櫰香回变婚啓犍椎夹寨夫人锦揽儿矜眩久时客雁懬废苦功昆台狼山鸡料柬流幻笼仗路歧明信片黏黏糊糊膨脝青翰钦叹囚首垢面群灵睿识赏收衫袖沈着脸十二时慢兽居水陆杂陈遂师损瘦髫龀徒乱人意吞象歪缠猥下无析闲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