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向下流的水势。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沔水》:“泉涌山顶,望之交横,似若瀑布,頽波激石,散若雨洒,势同厌源风雨之池。” 明 徐阶 《送司封仲芎杨子赴留都》诗:“頽波无停留,灵耀亦西驰。” 清 王士禛 《分甘馀话》卷下:“余不识 许中丞 ,即此一事,真頽波中砥柱也。”
2.比喻衰颓的世风或事物衰落的趋势。 唐 李白 《上留田》诗:“高风缅邈,頽波激清。” 宋 陈亮 《<高士传>序》:“惟其屹然立於頽波靡俗之中,可以为高矣。” 高旭 《自题<未济庐诗集>》诗:“岂真词笔挽頽波?侠骨行看渐折磨。”
頽波(颓波)的汉语词典释义
一、核心释义
“頽波”通“颓波”,指向下奔流的水势,引申为衰败的风气或趋势。该词具有双重内涵:
二、本义溯源
“颓”本义为崩塌、坠落(《说文解字·页部》:“颓,下坠也”),“波”指水流涌动(《说文·水部》:“波,水涌流也”)。二字组合后,最早见于《文选·郭璞〈江赋〉》:“颓波突浪,鲸鲵奔涌”,描绘汹涌倾泻的水流动态。
三、比喻义的文学化发展
自唐代起,“颓波”被赋予社会批判色彩,成为诗词中针砭时弊的意象:
四、权威词典释义
《汉语大词典》明确界定其双重含义:
五、经典文献用例
参考文献来源
(注:文献链接因古籍数据库权限限制未提供,原始文本可于《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或中华经典古籍库检索验证。)
“頽波”是“颓波”的异体写法,现代汉语中多写作“颓波”。该词有两种核心含义:
字面本义
指向下奔流的水波,常用于形容江河水流向下倾泻或退潮时的波浪。例如:“江中颓波激荡,声势惊人。”
比喻引申义
比喻衰败的趋势或风气,多用于描述社会、文化、道德等领域的衰退现象。如:“文人以笔墨力挽颓波”,指试图用文章挽救衰微的文风。
文学典故
该词在古诗文中常见,如:
使用注意
需结合语境判断具体含义。若用于比喻时,多含对消极趋势的批判,或表达扭转局面的努力(如“力抗颓波”)。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饱佚本氐怖畏陈霸先畜食楮知白翠瓦大才阿时趋俗法律责任反倒箇般羹饭国富兵强侯卫花儿坏分子怀香昏老火膏佳绩迦旃邻提急敛暴征旧家子久龄酒肉兄弟就时巨星铿响空妇房愧丧兰橑劳嘈量给泠泠犂舌狱蠡园露庭面筒箳篂披檐黔愚清敏轻朱取巧图便上留田煽行师子骢说家说经数数思辨听阈土会讬书为人民服务乌漉秃献祝嚣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