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计无复之的意思、计无复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计无复之的解释

谓再无别的办法可想,不得不如此。语本《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论》:“夫婢妾贱人感慨而自6*杀者,非能勇也,其计画无復之耳。” 明 金铉 《自讼疏》:“独验臣礮火门,忽谓臣礮有百餘位无火门者……深可讶也。既而公论难容,计无復之,又只云十八位无火门耳。” 明 郭尚宾 《筹饷宜发内帑筹辽宜援北关疏》:“於此再议权宜,不可復借於部寺,不可復催於运司,又不可责屯盐考成搜括节省之效於朞月,则非慨发内帑,计无復之矣。” 清 沉德潜 《与张承夫书》:“从来际逆境者,其情不一,有计无復之,而刓方为员,揉直为曲,一改前此所为,以求当乎人世之庸碌者。”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计无复之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计无复之"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jì wú fù zhī,其核心含义指在无路可走、别无选择的情况下,只能采取最后的、唯一的办法或计策,常带有孤注一掷、背水一战的意味。

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 字面与核心含义:

    • 计:计谋、策略、办法。
    • 无复:不再有,没有别的。
    • 之:代词,指代办法或出路。
    • 合起来直译为“(除此)计谋之外,再无别的办法了”。引申为在困境中,除了采用某个(通常是最后或冒险的)办法之外,已经没有其他任何选择了。强调形势的紧迫性和唯一性。
  2. 语境与用法:

    • 该成语常用于描述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的决策状态。
    • 它表达了一种被迫无奈、不得不为的情境,当事人意识到所有常规或稳妥的方法都已失效,只剩下一个可能风险很高或代价很大的方案。
    • 使用时带有强烈的决绝、背水一战的色彩。
  3. 出处与典故:

    • 该成语最早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淮阴侯列传》。在记载韩信指挥的著名战役“井陉之战”(背水一战)时,描述了汉军士兵在面临绝境时的心理状态:

      “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於是信问广武君曰:“仆欲北攻燕,东伐齐,何若而有功?”广武君辞谢曰:“臣闻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今臣败亡之虏,何足以权大事乎!”信曰:“仆闻之,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於虞而智於秦也,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已为禽矣。以不用足下,故信得侍耳。”因固问曰:“仆委心归计,愿足下勿辞。”广武君曰:“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故曰‘狂夫之言,圣人择焉’。顾恐臣计未必足用,原效愚忠。夫成安君有百战百胜之计,一旦而失之,军败鄗下,身死泜上。今将军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阏与,一举而下井陉,不终朝破赵二十万众,诛成安君。名闻海内,威震天下,农夫莫不辍耕释耒,褕衣甘食,倾耳以待命者。若此,将军之所长也。然而众劳卒罢,其实难用。今将军欲举倦弊之兵,顿之燕坚城之下,欲战恐久力不能拔,情见势屈,旷日粮竭,而弱燕不服,齐必距境以自强也。燕齐相持而不下,则刘项之权未有所分也。若此者,将军所短也。臣愚,窃以为亦过矣。故善用兵者不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韩信曰:“然则何由?”广武君对曰:“方今为将军计,莫如案甲休兵,镇赵抚其孤,百里之内,牛酒日至,以飨士大夫醳兵,北首燕路,而后遣辩士奉咫尺之书,暴其所长於燕,燕必不敢不听从。燕已从,使諠言者东告齐,齐必从风而服,虽有智者,亦不知为齐计矣。如是,则天下事皆可图也。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此之谓也。”韩信曰:“善。”从其策,发使使燕,燕从风而靡。乃遣使报汉,因请立张耳为赵王,以镇抚其国。汉王许之,乃立张耳为赵王。 楚数使奇兵渡河击赵,赵王耳、韩信往来救赵,因行定赵城邑,发兵诣汉。楚方急围汉王於荥阳,汉王南出,之宛、叶间,得黥布,走入成皋,楚又复急围之。六月,汉王出成皋,东渡河,独与滕公俱,从张耳军脩武。至,宿传舍。晨自称汉使,驰入赵壁。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汉王来,大惊。汉王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备守赵地。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 信引兵东,未渡平原,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韩信欲止。范阳辩士蒯通说信曰:“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馀城,将军将数万众,岁馀乃下赵五十馀城,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於是信然之,从其计,遂渡河。齐已听郦生,即留纵酒,罢备汉守御信因袭齐历下军,遂至临菑。齐王田广以郦生卖己,乃亨之,而走高密,使使之楚请救。韩信已定临菑,遂东追广至高密西。楚亦使龙且将,号称二十万,救齐。 齐王广、龙且并军与信战,未合。人或说龙且曰:“汉兵远斗穷战,其锋不可当。齐、楚自居其地战,兵易败散。不如深壁,令齐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亡城闻其王在,楚来救,必反汉。汉兵二千里客居,齐城皆反之,其势无所得食,可无战而降也。”龙且曰:“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且夫救齐不战而降之,吾何功?今战而胜之,齐之半可得,何为止!”遂战,与信夹潍水陈。韩信乃夜令人为万馀囊,满盛沙,壅水上流,引军半渡,击龙且,详不胜,还走。龙且果喜曰:“固知信怯也。”遂追信渡水。信使人决壅囊,水大至。龙且军大半不得渡,即急击,杀龙且。龙且水东军散走,齐王广亡去。信遂追北至城阳,皆虏楚卒。 **汉四年,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於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

网络扩展解释

计无复之是一个古代汉语成语,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指在困境中再无其他办法可想,只能采取当前唯一的解决方式,含有“不得不如此”的无奈感。该成语常用于描述走投无路时的被动选择。


二、出处与典故

源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论》:“夫婢妾贱人感慨而自杀者,非能勇也,其计画无复之耳。”
司马迁以此说明,地位卑微者选择自杀并非出于勇敢,而是因无路可退。


三、结构与用法


四、示例与语境

清代沈德潜《与张承夫书》曾用:“从来际逆境者,其情不一,有计无复之。”
此句强调身处逆境时,不同人会有不同反应,而“计无复之”特指被迫采取唯一手段的情形。


五、总结

该成语多用于书面语境,强调客观条件的限制性,需注意与“孤注一掷”等主观选择类成语区分。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史记》原文或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按劳取酬俵拨并包畅利车辂赤帝充类至尽祠室从车存贮鼎台洞黑笃意放空犯命发养覆坠觥筵贵妃蜾扁和厚横注鹤装滉朗槥车回禄之灾回天倒日兼材将扶简校解结缙绅便览绝艺鞠翟孔艰愧畏量罚连居陆架緑荔枝马蛭妙术靡琐泥筩花盘驳聘召强明其道亡繇窃笑生力圣胤侍饮束兵说东谈西肆意妄为谈古挑穵无量劫呜邑霄壤之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