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潄濯”。洗涤。 唐 李华 《隐者赞·严子陵》:“ 富春 长往,潄濯清江。” 宋 陆游 《古井》诗:“驾言欲漱濯,冀远尘土袭。”
“漱濯”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及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漱濯”意为洗涤,常指用水清洁身体或物品,也可引申为净化、清除杂质的动作。
“漱濯”是一个兼具实用与象征意义的词汇,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如需进一步探讨古代汉语用法,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相关文献。
漱濯(shù zhuó)是一个动词,表示漱口、洗涤或清洗的意思。通常用来描述洗手、漱口、清洁器皿等行为。
漱濯的部首是水字旁(氵),表示与水有关。它由13个笔画组成。
漱濯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诗经·秦风·载驰》:“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其中的“漱濯”意为用瓜汁来漱口。此后,漱濯逐渐用于形容洗涤或清洁的意义上。
繁体字为「漱濯」,书写形式相同,只是细节上有些许区别,例如横画的笔画稍微长一些。
在古时候,漱濯的写法可能有一些变化,但意义与现在基本相同。例如《康熙字典》将漱濯写作「漱濯也」。
1. 每天早晨起床后,我都会漱濯一下以清洁口腔。
2. 在饭前饭后漱濯是个好习惯,可以预防一些口腔疾病。
漱濯过程中常用的组词有漱口、濯洗、濯足等。
近义词有漱、沐浴、清洗等。
反义词没有明确的对应词汇。反义词的选择要根据具体语境来确定,例如“洗涤”和“污染”可以作为漱濯的一对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