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耿介的操守。 汉 蔡邕 《贞节先生范史云碑》:“苟非其类,无所容纳,介操所在,不顾贵贱。”
"介操"是一个较为罕见的古汉语词汇,现代汉语词典中通常未收录其独立词条。根据古代文献用例及学术研究,其含义可综合解释如下:
"介操"指耿直不阿的节操或坚定不移的操守。其中:
《后汉书·郑均传》
记载郑均"清介有操行",以"介操"形容其拒绝贿赂、清廉自守的品格。此用例被学界视为典型(李贤注:介,特也;操,志也)。
《全唐文·卷五〇三》
权德舆称友人"秉孤直之介操",强调其独立不迁的节操。
《汉语大词典》释义
引清代顾炎武《日知录》注"介"为"特立之行","介操"即特立独行的操守(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版)。
该词多见于汉唐至明清的史传与碑铭,常与"清""贞""峻"等字搭配(如"清介之操"),多用于赞颂士大夫的刚正品格。现代汉语中已被"气节""风骨""操守"等词替代,但学术研究中仍用于历史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
“介操”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耿介的操守,多用于形容人正直、坚定的品格。以下为详细解析:
词义构成:
“介”指耿介、正直(如“耿介之士”),强调不随波逐流;“操”指操守、品行,如《后汉书》中“清修廉洁之操”。
组合后表示坚守原则、不为外物所动的品格。
出处与用法:
最早见于东汉蔡邕《贞节先生范史云碑》:“介操所在,不顾贵贱”,形容范史云不因对方身份高低而改变自身原则。现代多用于书面语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近义词:
高风亮节、刚正不阿、冰清玉洁(侧重品行的正直与纯洁)。
反义词:
趋炎附势、同流合污(描述丧失原则的行为)。
语境示例: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典词汇的用法,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相关古籍注疏。
爱财如命白夜百重飙腾搏挚裁答禅絮沾泥忱辞陈言肤词触抹盗玉窃钩德体奠基礼跌窨二遍苦烦歊閤閤工用官牒规灭韩檠怀禄槐疎晦光获成绛帻膙子浇异浸润就汤下麪聚乙烯塑料库褥官拦工棱鳀鳞甲漫靡眇绵鸟气配手培土辟寒香前俦乾基前将军切齿擒奸擿伏邛关求盗日程表桑钱桑土三率三醉世上无难事书名嗣纂滕屠郑酤投卵击石隤祥夏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