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邛崍关 ”。
“邛关”是古代中国西南地区的一处重要关隘,具体解释如下:
“邛关”即“邛崃关”的简称,指古代四川邛崃县(今属成都市邛崃市)的关隘。其名称源于邛崃山,是连接四川盆地与西南边陲的交通要道。
邛崃关在唐代已作为军事要塞存在,如《新唐书·李德裕传》记载其战略作用:“复邛崃关,徙巂州治台登,以夺蛮险。”。清代诗人高其倬、蒋平阶的诗作中亦提到邛关,反映其在西南边防中的重要地位。
邛崃关位于邛崃山脉,地势险要,是古代控扼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如南诏、吐蕃)的关键屏障。其位置相当于今邛崃市平乐镇附近,是茶马古道和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今天的邛崃市仍保留与“邛关”相关的地名和文化遗存,如平乐古镇的关帝庙等,成为研究古代西南边关历史的重要参考。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新唐书》等文献,或参考邛崃地方志。
邛关指的是四川省邛崃市的地名,位于四川盆地西部。邛关也是一个古代关隘的名称,是古代丝绸之路中的重要通道之一。
邛关的拆分部首是阝(阜)和广,如果按照繁体字的说法,部首为阜。它的总笔画数为9笔。
邛关这个词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邛崃地区早有村落,后来划为邛关进行管理和守卫;另一种说法是因为邛道山险峻,让过关的人们产生一种“惊险”的感觉而得名。
在繁体字中,邛关的写法为「邛關」。
据古籍记载,在古代,邛关的汉字写法是「邛關」。
1. 邛关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隘。
2. 古代商旅在经过邛关时要面临许多险阻。
邛关相关的组词有:邛崃、邛海、关卡、关山。
近义词有:隘道、峡谷、山口。
反义词无。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