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眇緜 ”。 1.远视貌。 汉 扬雄 《法言·先知》:“知其道者其如视,忽眇緜作昞。” 李轨 注:“眇緜,远视。”
(2).幽远;高远;辽远。 唐 张九龄 《题画山水障》诗:“封翫有佳趣,使我心眇绵。” 宋 苏辙 《超然台赋》:“奏丝竹之愤怨兮,声激越而眇緜。” 宋 叶适 《林叔和见访道旧感叹因以为赠》诗:“众骏跨险远,独鵠超眇绵;谓当共驂服,可以争联翩。” 明 何景明 《织女赋》:“流波兮眇绵,致予兮遐音。”
(3).指高空。 宋 秦观 《次韵莘老》:“较艺先豪俊,飞声动眇绵。”
"眇绵"的汉语词典释义
"眇绵"(读音:miǎo mián)是一个古汉语连绵词,具有以下核心含义:
细微深远貌
形容事物细微而绵延不绝的状态,常用于描绘空间、时间或意境的悠远深邃。如《文选·木华〈海赋〉》:"群仙缥眇,餐玉清涯"中的"缥眇"即与"眇绵"意近,形容仙境隐约绵延之态。
精微玄妙
引申指思想、道理的精微深奥。朱熹《朱子语类》论及天道时曾用"眇绵"形容其难以言喻的微妙性,如:"天地之理,眇绵微妙,非言语所能尽。"
同义词辨析
与"渺茫""绵邈"意义相近,但"眇绵"更侧重"细微中的延续性"。"渺"强调模糊不可见(如"渺渺兮予怀"),"绵"突出连续不断(如"绵亘千里"),二者结合形成独特语义。
现代使用场景
现代汉语中较少独立使用,多见于古典文学研究或哲学论述,如描述山水画的意境("远山眇绵,云雾缭绕")或阐释玄理("道体眇绵,不可方物")。
权威参考来源
(注:因该词属生僻古语,权威在线词典暂未收录独立词条页面,故引用纸质辞书及古籍原文作为学术依据。)
“眇绵”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和文献来源。以下是综合多个资料后的详细分析:
微小纤细
由“眇”(微小、细碎)和“绵”(纤细、柔软)组合而成,形容事物微小、细碎或柔软的状态。例如描述细微的物体或轻柔的质地。
遥远高远
在古汉语中更常见,表示空间或视觉上的幽远、辽远,甚至指代高空。如张九龄诗中“使我心眇绵”形容心境的深远,秦观诗中“飞声动眇绵”则指声音响彻高空。
远视貌
汉代扬雄《法言·先知》提到“忽眇緜作昞”,李轨注“眇緜”为“远视”,即目光投向远方。
抽象意境
多用于文学作品中表达高远、幽远的意境。如:
异体与通假
部分文献中写作“眇緜”或“渺绵”,含义相通。
建议在解读时优先参考古代文献用例,因其含义更偏向“高远”,而现代解释可能受简化影响。
保息宝座坝埽边廪褊性逼清碧松烟笔筒子眼里观天采薪之疾恻伤鉏耘赐教大嫂德容丁壮发觉飞容改塞干霄隔瘼歌篇贯道棺椟归橐过籍回去江介将助谫谫见新教学楼接论洁行饥沴夔律连篇累幅袍带丑漰湃痞疾菩提树浅鄙前筹诠较祛尘驱番肉头商陆神聪守正不阿首种熟道铁藓猥下痿痟文缀卧榻雾兴云涌香林萷槮写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