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于植桑的土地。《书·禹贡》:“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 孔颖达 疏:“宜桑之土既得桑养蚕矣。”《史记·夏本纪》:“九河既道, 雷夏 既泽, 雍 沮 会同,桑土既蚕,於是民得下丘居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泿水》:“高则桑土,下则沃衍,林麓鸟兽,于何不有。”
指桑根皮。参见“ 桑土绸繆 ”。
“桑土”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汉语词汇,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
字面意义
指适合种植桑树的土地,常见于古籍。例如《尚书·禹贡》记载“桑土既蚕”,意为“适合植桑的土地已能养蚕”。这一用法强调土地肥沃、宜农的特性,与贫瘠之地的含义相反。
引申用法
在《史记·夏本纪》等文献中,“桑土”象征百姓安居乐业的环境,例如“民得下丘居土”描述人们从高地迁至桑土丰饶处定居。
比喻贫瘠之地
现代成语中,“桑土”可引申为“荒凉贫瘠、不毛之地”,例如描述自然环境恶劣或经济落后的地区。这一含义与古籍中的原意形成对比,需注意语境区分。
其他相关词汇
另有“桑土绸缪”一词,指用桑根皮(桑土)缠绕修补,比喻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建议进一步查阅《汉语大词典》或权威古籍解析以深入理解其演变。
《桑土》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指与桑树有关的土壤。桑树是一种常见的乔木,专门用于养蚕。因此,《桑土》便表示适合桑树生长的土壤。
《桑土》的部首是木(mù)。
《桑土》的总笔画数为13。
《桑土》一词来源于古代汉语,没有繁体字。
在古代汉字书法中,桑土的字形稍有变化。桑字的上半部分像是树枝,下半部分则像是平整的土地。形象地表达了与桑树相关的意义。
他种了大片的桑树,为了提供充足的桑土。
1. 桑叶:桑树的叶子。
2. 桑蚕:以桑树叶为食的蚕。
3. 丝桑:产丝的桑树。
1. 桑地:指为桑树种植而准备的土地,与桑土意思相近。
2. 丝田:指专门种植桑树的田地,与桑土意义相似。
1. 水泥地:指铺设了水泥的土地,与桑土意义相反。
2. 石地:指覆盖石块的土地,与桑土意义相对。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