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异香名。相传焚之可避寒气。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上:“辟寒香, 丹丹国 所出, 汉武 时入贡,每至大寒,於室焚之,暖气翕然,自外而入,人皆减衣。”
“辟寒香”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词汇,其含义和典故如下:
基本定义
“辟寒香”指一种异香,焚烧后可驱散寒气、产生温暖效果。该名称由“辟”(避开)、“寒”(寒冷)、“香”(香料)三字构成,直观体现其功能。
历史典故
根据南朝梁代任昉的《述异记》记载,辟寒香产自“丹丹国”(古代东南亚小国),汉武帝时期作为贡品传入中原。焚烧时,香气能令室内迅速升温,甚至让人脱去厚重衣物。
目前关于辟寒香的具体成分和制作方法无明确记载,推测可能由热带香料植物制成。其描述多见于古代志怪小说,实际存在性存疑,更多作为文化意象流传。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述异记》原文或相关古籍研究。
辟寒香是指一种能够驱散寒气、提供温暖感觉的香料或香味,常用于寒冷的冬季。
辟(辛辣,刀刃) + 寒(宀宇,冫乚)+ 香(艹艸,月,王)
辟:辛辣部首,4画;寒:宀宇部首,5画;香:艹艸部首,9画。
辟寒香一词源于汉语中的寓意,寒冷象征着冬季的天气,而辟寒香则是为了熏香或燃烧的一种香料,用于御寒取暖。
繁体字为「辟寒香」,没有发生显著改变。
古代有些文献中曾使用「辟蚶庠」或「辟寒祥」来形容辟寒香的作用。
1. 冬天里,点燃一根辟寒香,屋内顿时弥漫起暖香。
2. 寒冷的室外,在鼻尖闻到辟寒香的味道,心中不禁油然而生一丝温暖。
辟寒斋、辟寒丹、御寒草、驱寒剂、寒气袭人。
御寒香、御寒瑞香、暖香、温香。
散寒香、辟暑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