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arrest and expose evildoers] 擿:揭发。擒获暴露的坏人,揭露隐藏着的歹徒
无名历官所在,擒奸擿伏有名。每偷,至无名前,无得过者。——《太平广记》引《纪闻·苏无名》
(2) 亦作“擒奸摘伏”
捕捉奸人,揭发隐恶。 唐 张说 《故括州刺史冯公神道碑》:“忘私循公之美,歌謡听载;擒奸擿伏之奇,吏人攸仰。”亦省作“ 擒擿 ”。 唐 刘禹锡 《汝州上后谢宰相状》:“地苞藪泽,俗尚剽轻。悉心抚绥,用法擒擿。事繁才短,常积忧虞。” 唐 权德舆 《齐成公神道碑铭》:“公法令严具,网络张设,名捕魁宿,使无遗类,指顾之间,擒擿如神。”
擒奸擿伏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揭露隐秘的恶行或奸邪,并将其绳之以法。以下从词典释义、结构分析、用法及文化内涵等方面展开说明:
根据《汉语大词典》,该成语释义为“揭露隐藏的奸邪和罪行”,强调对隐秘恶行的精准揭露与惩治。其核心在于“洞察力”与“正义性”,常用于褒扬执法者或正义之士的行为。
“擒”指捉拿,“奸”指奸邪之人,合指缉拿作恶者。
“擿”(tī)意为揭露,“伏”指潜伏的罪行,合指揭发隐秘的恶行。
四字连用,体现“揭露”与“惩治”的双重动作,凸显除恶务尽的态度。
该成语最早见于唐代文献,如《太平广记》中记载官员“擒奸擿伏,吏不敢欺”的事迹。
现代语境中,除法律领域外,也用于描述舆论监督、廉政建设等场景,如“媒体擒奸擿伏,曝光企业黑幕”。
“监察机关擒奸擿伏,破获多起职务犯罪案件。”(《人民日报》相关报道)
惩恶扬善、明察秋毫、洞隐烛微。
姑息养奸、包庇纵容。
“擒奸擿伏”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指捕捉暴露的坏人,揭发隐藏的恶行。其中“擒”为抓捕,“奸”指恶人,“擿”意为揭露,“伏”指潜伏的歹徒。该成语强调对显性与隐性犯罪的双重打击。
出处与典故
源自唐代《太平广记·纪闻·苏无名》,记载官员苏无名善于侦破案件,原文提到:“无名历官所在,擒奸擿伏有名。每偷,至无名前,无得过者。”。
近义词与用法
使用场景
常见于描述司法、侦查等领域,如赞扬官员明察秋毫,或形容案件侦破过程。例如:“他任职期间擒奸擿伏,百姓得以安居。”
读音与结构
拼音为qín jiān tī fú(“擿”读tī,意为揭发),四字均为单音节词,结构紧凑。
包粟倍依秉烛待旦阐提嘲评陈牍吃定床栏聪明绝世丹辉达顺登春台豆糜独当趸愿堕负笃守儿女情发枹風軔風豔负重含汙豪父烘托渲染话料皇政滑言会客继承芥虿杰客惊愕失色浄理咎鼓卷子刻汁略有媒諓拗木枕皮灯球琵琶襟破哑巧果气郁全周然然融畅施逞溲箕羰基探奇腾誉通说土戏顽谗五镇崄很嚣鬨夏政谐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