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棱鳀的意思、棱鳀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棱鳀的解释

古称“鮤”、“鱴”,也称“鮆”。鱼纲,鯷科。体延长,侧扁,长达十馀厘米。银白色。吻圆钝,口大,上颌骨延长。腹部具棱鳞。为温带和热带近海小型食用鱼类。我国沿海均产。种类颇多。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棱鳀(学名:Thryssa kammalensis),是硬骨鱼纲鲱形目鳀科棱鳀属的一种小型经济鱼类。其名称中的“棱”指代其体侧明显的棱鳞结构,“鳀”则表明其属于鳀科鱼类家族。以下为详细释义:

一、形态特征与命名依据

  1. 体形与鳞片

    体延长而侧扁,腹部圆钝,具腹棱(自胸鳍至肛门间的尖锐棱脊)。最显著特征为腹部中线有一列尖锐的棱鳞(约15-22枚),排列如锯齿状,触感锋利,此为“棱”字来源。体被圆鳞,易脱落。

  2. 头尾特征

    头部锥形,口大而斜裂,上颌骨延伸至眼后缘。背鳍位于体中部,尾鳍深叉形。体背青灰色,腹部银白,体侧常具淡黄色纵带。

二、生态习性与分布

  1. 栖息环境

    属暖水性近海鱼类,常见于河口、内湾及浅海泥沙底质水域,喜集群活动。幼鱼栖息于咸淡水交汇区,成鱼向近海迁移。

  2. 食性与繁殖

    以浮游生物、小型甲壳类为食。繁殖期在春夏季(3-8月),产浮性卵,幼鱼生长迅速,1龄可达性成熟。

  3. 地理分布

    分布于西太平洋沿岸,包括中国(黄海至南海)、日本、东南亚等地。中国以福建、广东沿海及台湾海峡产量较高。

三、经济与文化价值

  1. 渔业利用

    为重要的小型经济鱼类,常以定置网、围网捕捞。肉质细嫩但多细刺,适宜加工成鱼干、鱼露或作为养殖饲料原料。

  2. 生态意义

    在食物链中承上启下,既是中上层鱼类的饵料,也调节浮游生物种群,对近海生态系统稳定性具重要作用。


参考资料

  1. 《中国动物志·硬骨鱼纲·鲱形目》(科学出版社,2001)
  2. 《福建鱼类志·上卷》(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3.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东海经济鱼类图鉴》(2015)

网络扩展解释

“棱鳀”是一个汉语词语,指一种近海小型鱼类,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棱鳀(拼音:léng tí,注音:ㄌㄥˊ ㄊㄧˊ)是鱼纲鳀科的一种海洋鱼类,古称“鮤”“鱴”或“鮆”。

二、形态特征

  1. 外形:体延长且侧扁,长约10余厘米,银白色,吻部圆钝,口大,上颌骨延长。
  2. 特征:腹部具棱鳞(突起的鳞片结构),是与其他鱼类区分的显著标志。

三、分布与用途

四、相关别称

在古籍或地方文献中,棱鳀也被称为“鮤鱼”“鱴鱼”或“鮆鱼”。

别人正在浏览...

帮冬蔽恶獘靡博物不惑之年柴潁禅道廛闬重述荡地吺哆斗升肠独鹤鸡群独擅胜场繁露肥己红铅晦默会鼌火车翦韭见在身骄暴疾厄精湛缙云山计日以俟急征骏壮具有槛棂考场科举制恪懃鲲鱼郎官星龙龛没头没脸南纬南阳配嫁起第妾势阙略觑问仍几沈锢湿哭干啼摔跟头说话诉辩随俗沈浮素口骂人天诏头肚退屈隗俄诬攀无彝酒懈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