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槐疎的意思、槐疎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槐疎的解释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黜免》:“ 桓玄 败后, 殷仲文 还为大司马咨议,意似二三,非復往日。大司马府听前有一老槐,甚扶疏。 殷 因月朔,与众在听,视槐良久,叹曰:‘槐树婆娑,无復生意!’……忽作 东阳 太守,意甚不平。” 刘孝标 注引《晋安帝纪》:“ 仲文 后为 东阳 ,愈愤怨,乃与 桓胤 谋反,遂伏诛。”后因以“槐疎”为典,谓人应不以迟暮而变节。疎,同“ 疏 ”。 唐 骆宾王 《咏怀》:“槐疎非尽意,松晚故凌寒。” 陈熙晋 笺注:“槐疎、松晚,言不以迟暮而变其节……槐疎,用 殷仲文 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槐疎"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由"槐"和"疎"(同"疏")两个字组合而成,其含义需结合这两个字的字义及古代文学语境来理解。

  1. 字义拆解与核心含义:

    • 槐 (huái): 指槐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槐树具有多重象征意义。它常被视为公卿大夫的象征(源于《周礼·秋官·朝士》"面三槐,三公位焉"之说),也常栽植于宫廷、官署和道路旁,因此带有庄重、官宦、故里的意象。同时,槐树也是重要的庭院树和行道树。
    • 疎/疏 (shū): 本义指疏通、分散,引申为稀疏、不稠密、不紧密、疏远、生疏等意思。在描述植物或景象时,常指枝叶稀少、凋零的状态。
    • 槐疎: 因此,"槐疎"的字面意思是指槐树的枝叶稀疏、凋零。它描绘的是一种槐树凋敝、枝叶不茂盛的状态。
  2. 文学意象与情感寄托:

    • 在古代诗词中,"槐疎"常作为一个意象出现,用以描绘秋天的萧瑟景象。槐树在秋季落叶,枝叶变得稀疏,这种景象容易引发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迟暮、离愁别绪或世事变迁的感慨。
    • 例如,它可能出现在描写秋景、表达羁旅之思、怀乡之情或感时伤怀的诗句中。稀疏的槐树,象征着繁华落尽、故园荒芜或人生际遇的凄凉。
  3. 象征与隐喻:

    • 结合槐树本身的象征意义(如官位、故里),"槐疎"也可能隐含更深层的寓意。它可以隐喻仕途的失意、门庭的冷落、故园的荒芜或人事的疏远。枝叶的稀疏象征着昔日荣华的消逝或人际关系的疏离。

"槐疎"是一个具有特定意象的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指槐树凋零、枝叶稀疏的状态。它主要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用以描绘秋日的萧瑟景象,并常常承载着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离愁别恨、仕途坎坷或故园之思的深沉情感。其象征意义可延伸至繁华落尽、门庭冷落或人情疏远。

来源参考:

网络扩展解释

“槐疎”是一个源自《世说新语》的典故词汇,其含义与人的气节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1. 词源与出处
    该词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故事中,东晋大臣殷仲文因参与桓玄叛乱失败后被贬,任大司马咨议时,见府前老槐树枝叶稀疏,感叹“槐树婆娑,无复生意”,暗喻自己失意颓唐。后因调任东阳太守心怀愤懑,最终谋反被杀。刘孝标注引《晋安帝纪》补充了结局。

  2. 字面与象征意义

    • “槐”指槐树,“疎”同“疏”,意为枝叶稀疏。
    • 典故中,槐树的凋零象征人的迟暮或境遇衰败,但核心在于告诫“不应因年老或失势而改变节操”。
  3. 用法与延伸
    该词属文言典故,现代使用较少,多见于探讨气节、忠诚的文学或历史评论中。例如:“古有槐疎之喻,今人亦当守志不移。”

注:两处来源(、)内容高度重合,均引用同一文献,故综合标注主要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白珩百里之命白钱抱腰緑备恪奔峭笔记本仓卒主人惨慽撑眉努眼宸衷疮痍蠢虫醇峻大吉大利丹砾二韵诗凡调发纾赗赐奉达幅蒲觥船攻打故畴罟罟嘉景机捕官戒师金带劲悍湛浸几样开蒙课録鲲鸡牢什古子良逸离身六六鳞洛都没张志明奥配额铺屋桥梓清瑟气塞虬髯客宂扰散氏盘设吊赊销槊棋套头豚佩乌眼鸡闲厠相视失色鲜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