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f] ——一般用在偏正复句中偏句的开头,表示假设,相当于“要是”、“如果”,正句中常用“就”、“便”跟它相呼应
若是似都管看待我们时,并不敢怨怅。——《水浒传》
他若是不去,我们就让别人去
(1).如此,这样。《仪礼·有司彻》:“司马在羊鼎之东,二手执桃匕枋以挹湆,注于疏匕,若是者三。”《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唐 刘长卿 《北归入至德州界偶逢洛阳邻家李光宰》诗:“华髮相逢俱若是,故园秋草復如何?” 清 戴名世 《凌母严太安人寿序》:“夫达官贵人之名,果足以为亲重乎?若是者,吾亦以为非是。”
(2).如果,如果是。《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若是财利双关,自不必説。” 鲁迅 《书信集·致郑振铎》:“书店股东若是商人,其弊在胡涂,若是智识者,又苦于太精明,这两者都于进行有损。”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若是汉语 快速查询。
“若是”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连词性结构,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一、基本释义 作为假设连词使用时,“若是”由假设副词“若”与判断词“是”复合而成,表示“如果这样”的假设关系。其核心语义指向对某种条件或情况的设定,常出现在复句的前半部分引出假设前提,如:“若是明天下雨,运动会就延期举行。”(引自《现代汉语虚词例释》)
二、语法特征 在句法结构中,“若是”具有双重衔接功能:既承接前文指代的内容,又引导后续推断结果。例如:“你说要节约用电,若是不关空调,这话岂不矛盾?”(引自《汉语语法分析手册》)这种用法常见于口语交际中的逻辑论证,通过假设性反问加强语势。
三、历时演变 从古代汉语发展脉络考察,“若是”最早见于《诗经》,作“如此”解,如《小雅·大东》中“若是之棘”。至唐宋时期逐渐演变为条件连词,陆游《老学庵笔记》载:“若是寻常百姓家,安得此等器物。”这种历史演变轨迹在《古代汉语虚词通释》中有详细考证。
四、语用功能 现代汉语中,“若是”多用于书面语体,在政论文、学术著作中常作为逻辑关联词。比较《人民日报》社论“若是脱离群众基础,任何改革都将成为空中楼阁”与日常口语“要是”的语体差异可知,该词具有强化论证严谨性的修辞效果。
“若是”是汉语中的连词,常用于假设或条件关系的复句中,表示“如果”“假如”等含义,多用于书面语或较正式的语境。以下是详细解析:
“若是”由“若”(表示假设)和“是”(判断词)组合而成,强调对某种假设情况的肯定性推断。例如:
引导条件分句
“若是”通常位于句首,后接假设的条件,主句则说明结果。
与副词搭配增强语气
常与“便”“就”“则”等副词呼应,强化逻辑关系。
词语 | 语气特点 | 使用场景 | 例句 |
---|---|---|---|
若是 | 书面化、较正式 | 强调假设的确定性 | 若是失败,后果严重。 |
如果 | 通用、口语化 | 日常对话或书面 | 如果下雨,记得带伞。 |
假如 | 假设性更强 | 虚构或极端情况 | 假如时光倒流,你会如何选择?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并运用“若是”一词。在实际使用中,需结合语境选择最合适的假设连词。
阿梨诃陀卑俯碑碣别肠璧回殡车布宜诺斯艾利斯猜忿超陟察收出御刀下留人凋兵砥砺帝流浆地热学风雨时若赋铭觥筹交错鬼狐缠滚绣毬寒牀闳言崇议画龙不成反为狗诲妒家弟架海金梁嘉谋肩部掎掣惊麏静一捄偏龛剪豤言诓语惏栗连黏乃才煗女会婆饼穷腊弃生湫室讫运拳偻瘦岩岩述譔坛盏挑菜提包绨缃頽褫魭断未遽央文园渴下哺详密相序孝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