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太平盛世并无一定标志。《资治通鉴·唐文宗太和六年》:“会上御 延英 ,谓宰相曰:‘天下何时当太平,卿等亦有意於此乎?’ 僧孺 对曰:‘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虽非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后以“太平无象”讽刺反动统治者粉饰升平。
“太平无象”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为其详细解释:
出自《资治通鉴·唐文宗太和六年》:
唐文宗问宰相:“何时能实现太平?”宰相僧孺回答:“太平无象。如今外族不侵、百姓未流散,虽未达至治,也算小康。”此对话反映了统治阶层对“太平”的保守定义,暗含对粉饰现实的讽刺。
与“歌舞升平”“海晏河清”等成语类似,但“太平无象”更强调“无具体标准”,且隐含批判性。
太平无象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天下太平安宁,没有战争纷争之象。它充分体现了人们对于和平与安宁的向往和祝愿。
太平无象的首字是“太”,包含了“大”和“二”两个部首,总计五笔;次字是“平”,由“干”和“平”两个部首组成,共计八笔;尾字是“象”,由“豕”和“象”两个部首构成,一共十三笔。
太平无象最早出现在宋代陆游的诗中,后来演变为成语。在繁体字中,太平无象的写法是「太平無象」。
在古代,太平无象的写法稍有差异,首字“太”在古代写作「夶」,次字“平”在古代写作「聲」,尾字“象”在古代写作「象」。
1. 我们的国家现在正处于太平无象的状态,人民可以享受和谐安宁的生活。
2. 好像太平无象的年代再也不会回来了。
太平无事、太平盛世、太平福寿、无象无尘等。
太平安宁、太平繁荣、太平如常。
纷争不休、动荡不安、乱象丛生。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