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遶梁 ”。
亦作“ 遶樑 ”。典出《列子·汤问》:“昔 韩娥 东之 齐 ,匱粮,过 雍门 ,鬻歌假食,既去而餘音绕梁欐,三日不絶,左右以其人弗去。”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三引作“遶梁”。后以“遶梁”谓歌声优美,令人长久难忘。 南朝 宋 鲍照 《夜听妓》诗之一:“丝管感暮情,哀音遶梁作。”《敦煌变文集·秋吟一本》:“吟聒地之清音,讽遶樑之雅韵。”《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 新荷姐 ﹞举止轻盈,手拏象板,立於筵前唱起遶梁之声。”《金6*瓶6*梅词话》第三一回:“两个乐工又唱一套新词,歌喉宛转,真有遶梁之声。”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遶梁汉语 快速查询。
“遶梁”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rǎo liáng(或写作“繞梁”),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析:
词义
形容歌声或乐声优美动听,余音环绕屋梁,令人长久难忘。该词源自《列子·汤问》中“韩娥鬻歌”的典故:韩娥因歌声动人,离开后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后人以此比喻音乐或歌声的感染力极强。
字形演变
“遶”与“繞”为异体字,二者通用,均表示“环绕、回旋”之意;“梁”指房梁,引申为声音在空间中回荡的意象。
“遶梁”通过生动的典故和文学化表达,将听觉感受转化为空间意象,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形容声音之美的经典词汇。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可参考《列子·汤问》及南朝至明清的诗词作品。
《遶梁》(ráo liáng)是一个汉字词汇,由“辶”和“梁”两个部首构成。辶部是表示“行走”的意思,梁部表示“横木”或“房梁”。它共有13个笔画。
《遶梁》源自古代《论语》,是孔子的言行的集录。在其中一段话中,孔子说:“吾道非邪道也,可遶也,可試也。”这句话中的“可遶也”即为“遶梁”的来源。
在繁体字中,“遶梁”保留了其原有的形状,即“遶”字的右边多了一个小框,代表了横木或房梁的意义。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在一些细节上与现代略有差异。例如,“遶梁”中的“部首”在古代写法中可能与现代不同,但整体的字形和意义基本保持一致。
在句子层面上,我们可以使用《论语》中的原文作为例句来理解“遶梁”的用法。例如:“吾道非邪道也,可遶也,可試也。”(《论语·卫灵公》)这句话可以翻译为:“我的道路是正当的路,可以用来周而复始地尝试。”从中可以看出,“遶梁”的意思是周而复始、循环不断。
在组词方面,我们可以根据“遶梁”的意思进行组合,如:“遶梁循環”、“遶梁兼試”等,用来形容某个行动或思路的循环不断。
近义词可以是“循环”,表示一种不间断地重复进行的状态。
反义词可以是“中断”,表示行动或思路被打破、停止。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