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书画真迹的影摹本。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下:“ 太宗 为 秦王 日,见搨本惊喜,乃贵价市 大王 书《兰亭》,终不至焉。”
(2).把碑刻、铜器等物的形状和上面的文字、图象捶搨下来的纸本。 清 恽敬 《与陈蓟庄言事》:“承示 絳州 《重修孔子庙记》……今坊中有全碑搨本,视此本更下,可校对整齐之。”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汉刻美人》:“ 汉 书画多拙,此独巧妙,惜未得搨本观之也。” 鲁迅 《<朝花夕拾>后记》:“但现在手头既没有搨本,也没有《金石萃编》,不能查考了。”
搨本是汉语中与书法、碑刻相关的专业术语,指通过特殊工艺从石刻或木刻原件上摹拓下来的复制品。其核心含义与工艺特点如下:
搨本(tà běn)指用宣纸紧覆在碑刻或器物表面,通过墨拓技法将文字或图案摹印而成的副本。这种工艺能最大程度保留原件的笔触与细节,常用于保存、传播金石文献或书法名迹。区别于人工临摹的“摹本”,搨本具有直接复制的真实性特征(《汉语大词典》第11卷,1993年)。
技法特点
需先将纸张湿润贴合碑面,用鬃刷敲打使纸陷入字口,待纸微干后以墨包扑拓。墨色浓淡分“乌金拓”(墨重色亮)与“蝉翼拓”(墨淡如纱),后者更显字口锋芒(启功《古代字体论稿》,文物出版社,1964年)。
历史发展
搨本技术始于南北朝,盛于唐代。唐太宗曾命人遍拓王羲之真迹,如《兰亭序》的“神龙本”即为著名搨本(朱关田《中国书法史·隋唐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
“搨”侧重摹拓动作,“拓”强调复制结果,古籍中常混用,现代多统称“拓本”。但严格而言,“搨本”更强调工艺过程(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
摹本为手工勾描复制,易失真;搨本为物理拓印,更近原貌。如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的宋拓本比后世摹本更存笔法神韵(《中国法帖全集》,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
搨本是研究古代书法、金石的重要材料。现存珍品如:
这些搨本因年代早、损泐少,被奉为“下真迹一等”的瑰宝(施安昌《碑帖鉴定概论》,故宫出版社,2015年)。
参考文献来源:
(注:因平台限制未添加链接,文献信息可供读者按需检索权威机构官网或学术数据库。)
“搨本”是传统书画与金石学中的术语,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书画真迹的影摹本
指通过覆盖纸张或绢帛于原作表面,借助光线透射,先双钩描边再填墨复制的副本。这种方法常用于古代珍贵书画的临摹保存,例如唐代文献记载,唐太宗曾高价求购王羲之《兰亭序》的搨本()。这类搨本因高度还原原作笔触,具有重要的艺术研究价值。
碑刻、铜器的捶搨纸本
指将纸张覆盖在碑刻、青铜器等器物表面,通过捶拓技术将文字或图案转印到纸上。早期搨本注重精细摹写,但宋元以后逐渐与“拓本”(直接墨拓的版本)混用,两者界限模糊()。例如,唐代《隋唐嘉话》提到用搨本保存金石铭文。
区分提示:
鹌鹑骨饳儿百伎白日绣衣葆守闭幕式诧愕颤音谗语澄霁赤闲白闲错比大发谬论髧鬖道素貂尾扇丁壮斗挹箕扬法歌放轶富户覆亡干赏共性与个性官鸡滚蛋果遂黑潭黄喉蛇茧茧交流矜顾经屑金邱旧绩军灶宽心丸老苗寮寀六臂三头满中懑懑明艳霶霈破相宗遣词造句清空祈澍荣条深淳蜃墙食事霜蕤肃慎堂皇天南地北提选汪波未遇孝飨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