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守义的意思、守义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守义的解释

(1).犹守节,守贞。《诗·鄘风·柏舟序》:“ 卫 世子 共伯 早死,其妻守义,父母欲夺而嫁之,誓而弗许。” 孔颖达 疏:“夫死不嫁,是夫妻之义也。” 宋 陈亮 《喻夫人王氏改葬墓志铭》:“ 夏卿 四子。次子 大方 早夭,其孤 遐老 又夭,妇 陈氏 守义不去,以 檜老 为嗣。”

(2).坚守道义。《史记·蒙恬列传》:“今臣将兵三十餘万,身虽囚繫,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唐 韩愈 《答胡生书》:“生远客,怀道守义,非其人不交,得无病乎!” 清 孙鼎臣 《与郭筠仙书》:“自兵兴以来,贼蹂躪半天下。守土之吏,行间之士,与夫团结乡兵,州县之豪儁,下至匹夫匹妇,执节守义,临难不苟免者,所在而是。”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守义”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一、基本含义

  1. 守贞
    指女性在丈夫去世后坚守节操、不改嫁的行为。这一用法源自《诗经·鄘风·柏舟序》中卫国世子共伯之妻的故事,其父母欲令其改嫁,但她誓死不从。
    例句:宋代陈亮《喻夫人王氏改葬墓志铭》中记载,陈氏在丈夫与儿子相继去世后仍“守义不去”,展现了传统伦理中的贞节观。

  2. 坚守道义
    指在困境、诱惑或压力下坚持正义原则,体现正直、勇敢的品格。如《史记·蒙恬列传》中,蒙恬虽被囚禁仍“守义不叛”,强调对道义的忠诚。


二、历史演变与使用场景


三、字义分解

通过不同历史文献和语境,“守义”从传统伦理概念逐渐演变为更具普适性的道德准则,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个人操守的重视。

网络扩展解释二

守义

守义是指遵循正义的原则,坚持道义和道德的行为准则。这个词可以拆分为宀、寸、义三个部首,总共有十一画。守义一词源自于汉语,是一种中文词汇。

来源及演变

守义一词最早出现在古代文献中,比如《史记·滑稽列传》:“范蠡见子胥曰:‘秦败赵围,围如将夜得解。如秦氏之守义固亦如此乎?’”后来,守义的概念被广泛运用于社会、法律、道德等领域。在演变过程中,守义一词没有出现太大改变,保持着其原始的含义。

守义在繁体中文中的写法

在繁体中文中,守义的写法为「守義」。相较于简体字,繁体字在结构上更为复杂,但其字形保留了更多的历史特色。不同的汉字书写形式在不同地区和使用场合有所差异。

古时候汉字的写法

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以守义为例,古代汉字的写法为「守義」,字形更为繁复,用笔也更有变化。古代汉字的演变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过程,可以通过研究了解到汉字的历史。

守义的例句

1. 他守义不受贿赂,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 2.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守义,不能为了个人利益而背离正义。 3. 张三在关键时刻守义,为大家保护了公平和正义。

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组词:守信、守法、守纪、义气

近义词:遵义、持义、守正、守规

反义词:失义、放义、背义、违义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