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断别人的言说。《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四年》:“上骋辩必勦説而折人以言,上眩明必臆度而虞人以诈,如是则下之顾望者自便而切磨之辞不尽矣。” 胡三省 注:“此所谓勦説者,以人言未竟,勦絶其説而伸己之説也。”
抄袭别人的言论为己说。《礼记·曲礼上》:“毋勦説,毋雷同。” 郑玄 注:“勦,犹擥也,谓取人之説,以为己説。” 北周 庾信 《周兖州刺史广饶公宇文公神道碑》:“公弱龄早慧,幼学夙成,立必方正,言无勦説。”勦,一本作“ 剿 ”。 明 宋濂 《题陈忠肃公疏文跋语后》:“若夫君子小人,进退有繫於家国安危者,史臣褒贬,已有定论,兹不復勦説云。” 梁启超 《萃报叙》:“又报章体例未善,率互相勦説,杂采谰语。”
“勦説”(也写作“剿説”)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指在他人尚未说完时,强行截断对方的话并陈述自己的观点。
指将他人的观点或言论直接占为己有,未经原创性加工。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礼记》《资治通鉴》原文及历代注释。
勦説(jiao shuo),是一个常用于文言文中的词语,意思是斥责、训斥、谴责。通常用于表达批评、指责他人的言行不当,或者谴责某种不正当的行为。这个词语多用于文学作品、演讲等场合。
勦説的第一个字“勦”拆分部首是刀刂,总共8个笔画;第二个字“説”拆分部首是言讠,总共15个笔画。
勦説源于古代汉语,最早出现在《史记·卜居》一篇中,描述了周朝的历史。繁体字“譙説”也是勦説的一个变体,在一些地区或场合使用。
在古时候,汉字的书写形式与现代略有不同。例如,勦字的古代写法中,“勹”字的左边还加了一横,形成了“勽”;“説”字的书写形式也和现代写法不一样,例如,字的上部分多画成“言”,下部分还可以加上其他的部首。
1. 他毫不客气地勦説了那个无赖的行为。
2. 教师勦説学生们要莫忘初衷,努力学习。
组词:勦查、言辞勦
近义词:责备、谴责、斥责
反义词:嘉许、褒奖、夸奖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