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uperficial;shallow]∶肤浅。多指人的学识、修养等
浅薄的议论
(2) [frivolous;flighty]∶指社会风气浇薄;轻浮
风俗浅薄
(3) [shallow and ignorant]∶鄙薄;简慢
浅薄于争夺之事
(4) [meagre;scanty]∶轻微;微薄
福命浅薄
(1).肤浅。多指人的学识、修养等。《荀子·非相》:“智行浅薄,曲直有以相县矣。”《汉书·公孙弘传》:“愚臣浅薄,安敢比材於 周公 !” 宋 王谠 《唐语林·雅量》:“ 王生 自负,怒曰:‘吾诚浅薄,与 夏侯孜 同年乎?’不悦而去。” 田北湖 《与某生论韩文书》:“夫事理不辨,学理不精,发为文章,已弗能达,况根柢浅薄,有文无质哉?” 老舍 《不成问题的问题》:“他觉得这样的败退,并不是因为自己的浅薄虚伪,而是因为他的本领出众。”
(2).鄙薄,简慢。《韩非子·亡徵》:“见大利而不趋,闻祸端而不备,浅薄於争守之事,而务以仁义自饰者,可亡也。” 陈奇猷 集释:“浅薄,简慢也。”
(3).浇薄;轻浮。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为人者天》:“好仁厚而恶浅薄,就善人而远僻鄙,则心悦矣。”《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时俗浅薄,巧伪滋生。”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秦太上君寺》:“ 齐 土之民,风俗浅薄,虚论高谈,专在荣利。” 宋 文天祥 《跋<吕元吉先人介轩记>后》:“风气浅薄,其能刻厉矫揉以窃毅然丈夫之名者,已不多见。”
(4).轻微;微薄。《三国志·吴志·吴主传》“此言之诚,有如 大江 ”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虽致命虏廷,梟获 关羽 ,功效浅薄,未报万一。”《水浒传》第一一○回:“ 宋江 叹口气道:‘想我八字浅薄,命运蹇滞。’” 清 蒋士铨 《临川梦·拒弋》:“自知福命浅薄,平生无此妄想。” 陈登科 《活人塘》十四:“ 孙在涛 捧着一块长方形的油皮纸封的纸包……走向铺边,深深一躬:‘老弟,浅薄得很,以表寸心。’”
“浅薄”是现代汉语中具有多层含义的形容词,其核心语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物质层面的单薄性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将其基本义定义为“厚度小或分量轻”,如“土层浅薄”“浅薄的积雪”。该释义源自物体物理属性的客观描述,常见于地理学、农业学领域。
认知深度的局限性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强调其引申义为“缺乏学识或修养”,例如“学识浅薄”“见解浅薄”。此语境下多用于评价个人知识储备或思想深度,与“渊博”构成反义关系。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商务印书馆)指出该词常含贬义色彩,需注意语境中的情感倾向。
情感表达的浮泛化
在文学批评领域,该词可指“情感不真挚”,如“矫饰浅薄的诗句”。此用法可追溯至南朝刘勰《文心雕龙》“采滥辞诡,则心理愈翳”,强调内容与形式的失衡。
语言学界普遍认为,该词的语义演变体现了从具象空间概念(厚度)到抽象认知概念(深度)的隐喻拓展规律。在实际语用中,建议结合具体语境选择释义,避免歧义。例如“浅薄的人脉”侧重广度不足,“浅薄的妆容”则强调浓度较低,二者不可等同视之。
“浅薄”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qiǎn bó,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指思想、学识或见识缺乏深度和广度,常用来形容人知识储备不足或理解停留在表面层次。例如:“他对历史的理解过于浅薄,仅停留在事件表面。”
该词在不同语境中可能带有贬义或中性色彩,需结合具体表述判断。例如,用于自谦时多为中性,而评价他人时可能含批评意味。
暴跌闭门自守不住子虿盆剗祓毚檀呈状充多稠直传驿初嫁寸蹏尺缣当役丹心如故得逞短足饿饭恩假風虎封爵否定官钞贯古纶巾羽扇惯量呙氏过轶汉腊慌错幻想曲环周霍夫曼脊檩晶波峻论烂爗雷霆之诛粮道两栖植物两谢里邻凌籍留志滦阳酿瓮农家子破设设青珉认命睿谋省级湿生十生九死使眼色退厚飨德仙境献新小鸟谐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