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明解试情况的公文。《宋史·选举志一》:“进士文卷,诸科义卷、帖由,随解牒上之礼部。有篤废疾者不得贡。”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三:“是时, 陈尧佐 为宰相, 韩亿 为枢密院副使,既而解牒出, 尧佐 子 博古 为解元, 亿 子孙四人皆无落者,众议喧然。” 清 邓显鹤 《湖南靖州训导毛府君墓志铭》:“中格者随解牒上之礼部,不中格者絀。”
“解牒”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官方文书,主要用于地方考试(解试)的结果上报。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解牒指说明解试情况的公文,由地方官府将考生信息、试卷等材料汇总后提交至中央礼部。其名称中,“解”指解送,“牒”为古代公文泛称,合指解试相关的官方文件。
历史背景与功能
宋代科举制度中,解试是地方选拔举人的考试,通过者称为“发解”。解牒需随考生试卷(进士文卷、诸科义卷等)一同呈递礼部,作为后续省试的资格凭证。《宋史·选举志》记载:“进士文卷,诸科义卷、帖由,随解牒上之礼部”,说明其核心作用是规范考生资质审核流程。
文献例证
司马光《涑水记闻》提到解牒发放引发的争议案例:宰相陈尧佐之子陈博古获解元,枢密副使韩亿子孙四人皆上榜,引发舆论质疑公平性,侧面反映解牒在科举中的重要性。
字形与结构
解牒是宋代科举体系中连接地方与中央的关键公文,兼具考生资格认证和考试材料备案功能,反映了古代选官制度的规范性。
解牒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解”和“牒”。其中,“解”是解释、理解的意思,“牒”是文书、信函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笔画:
来源及繁体:
《解牒》这个词的来源较为简单,是由“解释”和“文书”或“信函”这两个词组成的。在繁体字中,“解”和“牒”的形状和简体字相同。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可能与现代稍有不同,但基本笔画顺序和结构仍然相同,字形也相似。
例句:
1. 经过我们解牒后,对方终于明白了我们的意思。
2. 我收到了一封重要的解牒,上面写满了对事情的解释和解答。
组词:
1. 解释
2. 解答
3. 解读
4. 文书
5. 信函
近义词:
解释、讲解、解答、说明
反义词:
困惑、迷茫、误解、疑惑
黯恶安流百身莫赎百事大吉备载毙伤偿债朝馔丹鼎东家丘端正阨室防墓防拓鼓吹车雇客国谷豪黠衡才黉舍泓峥萧瑟遑惑化正昏诐蛱蝶简短健妇讲斤头疆域焦溺稼穑翁金蝉计窘状句绝矿务灵峰廪帑龙蟠虎遶内外蓬头跣足荞麦齐割请书侵寇却地阙漏如虎傅翼石孔使幕硕记祀天素赏听教庭柯通圣文毋害瞎马临池胁从西宫新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