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兀陶陶的意思、兀兀陶陶的详细解释
兀兀陶陶的解释
醉酒貌。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乐府》:“ 豫章 云:‘醉醒醒醉一曲,乃《醉落魄》也。’其词云:‘……从他兀兀陶陶里,犹胜惺惺,惹得閒憔悴。’” 金 刘从益 《卯酒》诗:“醉乡兀兀陶陶里,底是形骸底是愁。”亦作“ 兀兀淘淘 ”。 元 马致远 《乔牌儿》套曲:“醉魂縹緲,啼鸟惊回,兀兀淘淘,窗外三竿,红日未高。”
词语分解
- 兀兀的解释 ∶不动的样子他兀兀地看看我 ∶勤奋刻苦的样子 ∶昏沉的样子详细解释.高耸貌。 唐 杨乘 《南徐春日怀古》诗:“兴亡山兀兀,今古水浑浑。” 元 李庭 《咸阳怀古》诗:“连鸡势尽霸图新,兀兀宫墙压
- 陶陶的解释 欢乐陶陶乐趣详细解释.和乐貌。《诗·王风·君子阳阳》:“君子陶陶,左执翿,右招我由敖,其乐只且。” 毛 传:“陶陶,和乐貌。”《晋书·刘伶传》:“﹝ 伶 ﹞惟著《酒德颂》一篇。其辞曰:‘先生於是方捧
专业解析
"兀兀陶陶"是汉语中一个富有意境的叠词组合,其含义需结合"兀兀"与"陶陶"的古典释义及语境综合理解:
一、单字释义与词源解析
-
兀兀
- 本义:形容山秃或物体高耸孤峭之态。《说文解字》释"兀"为"高而上平",引申为孤独、静止。
- 引申义:
- 勤勉专注:如韩愈《进学解》"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形容埋头苦读的专注状态。
- 昏沉茫然:白居易《对酒》"兀兀长如梦",描绘精神恍惚之貌。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
陶陶
- 本义:通"淘淘",形容水流涌动,《说文》注"陶,再成丘也",后假借为愉悦义。
- 引申义:
- 和乐貌:《诗经·王风》"君子陶陶",指安乐自得。
- 醉态微醺:黄庭坚《醉落魄》"陶陶兀兀,尊前是我华胥国",描写醉中忘忧之境。
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
二、组合词"兀兀陶陶"的语义融合
该词属矛盾修辞法,融合两种对立状态:
- 表层矛盾:"兀兀"的勤苦/孤寂 vs "陶陶"的欢愉/放纵。
- 深层统一:
- 专注忘我之境:如学者潜心钻研时"兀兀"耕耘,而获真理时"陶陶"自得。
- 超然物外之态:苏轼《浊醪有妙理赋》"兀尔坐忘,浩然天纵",体现苦乐交融的豁达境界。
来源:朱刚《唐宋古文运动与士大夫文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三、现代语境中的使用
当代多用于文学创作,如:
"他兀兀陶陶三十年,终成非遗传承人"
既强调坚守的孤寂(兀兀),亦暗含精神满足(陶陶)。
语例参考:《人民日报》文化版《匠人精神》专题(2023)
权威参考文献:
- 《汉语大词典》电子版:http://www.hydcd.com(上海辞书出版社)
- 北京大学古文献中心《诗经》数据库:http://lib.pku.edu.cn(检索"君子陶陶")
- 韩愈《进学解》校注:中华书局《韩昌黎文集校注》
网络扩展解释
“兀兀陶陶”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侧重,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 核心含义:形容醉酒的状态,带有沉醉、恍惚的意象。例如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乐府》中描述:“从他兀兀陶陶里,犹胜惺惺,惹得閒憔悴。”
2.词源与演变
- 文献出处:该词最早见于宋代诗词,元代马致远在《乔牌儿》套曲中亦写作“兀兀淘淘”,进一步印证其与醉酒相关的含义。
- 变体形式:在部分文献中,“兀兀陶陶”与“陶陶兀兀”互通,后者出自《晋书·刘伶传》,形容沉湎于酒、放纵傲慢的状态。例如黄庭坚词中“陶陶兀兀,尊前是我华胥国”。
3.使用场景
- 文学描写:多用于诗词、散文中,描绘醉酒后的迷离或超脱感,如“醉魂缥缈,啼鸟惊回”。
- 引申意义:部分现代用法可能误将其引申为“繁荣兴旺”,但根据权威古籍记载,此义项缺乏直接依据(需谨慎参考)。
4.注意区分
- 与“陶陶兀兀”的关系:两者结构相似,均含“陶陶”“兀兀”,但“陶陶兀兀”更侧重行为上的放纵(如《晋书》用例),而“兀兀陶陶”偏重醉酒本身的状态。
“兀兀陶陶”主要描述醉酒后的恍惚神态,常见于古典文学。若需引用其引申义(如繁荣),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并标注来源差异。
别人正在浏览...
安育败句悖逆婢妮犦牲茶笋弛高骛远侈务冲杀虫篆穿青衣抱黑柱春藻出浅入深差肩赐杖焠儿村笠刀客答效得了彫本吊打雕筵独国风镐伏案苻朗皁白根援觏闵诟辱挂失过程还姓汉帜黄台吉急人所急陵绝淩澌黎祁楼车宓戏氏褭蹏蒲博曝扬倾柯戎马倥傯荣映三越蜃气楼石揵蜀葵思量松祏淘沙得金天咎瓦刀鍡鑸无官御史台五门无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