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黄米的意思、黄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黄米的解释

[glutinous millet] 黍子去了壳的子实,比小米稍大,颜色很黄,煮熟后很粘

详细解释

秫米。也称黄糯。《新唐书·五行志二》:“都人以黄米及黑豆屑蒸食之,谓之‘黄贼打黑贼’。”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穀二·秫》:“北人呼为黄糯,亦曰黄米。”《儿女英雄传》第十七回:“又有老爷、公子要的小米麵,窝窝头,黄米麵,烙糕子。”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黄米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明确指代的名词,主要含义如下:

一、 核心含义:黍子去壳后的籽实 这是“黄米”最常用和最权威的释义。

  1. 植物来源: 指由黍(Panicum miliaceum L.)这种一年生草本植物的果实(颖果)加工脱壳后得到的籽粒。黍属于禾本科黍属,是中国古老的栽培作物之一。
  2. 外观特征: 籽粒呈淡黄色,颗粒比小米(粟米)稍大,呈圆球形。
  3. 主要用途: 黄米富含淀粉,可用于制作糕点(如北方著名的黄米面年糕、黄米面炸糕)、酿酒(如黄酒,尤其在北方部分地区)或煮粥。
  4. 区分: 需注意与小米(粟米,由粟Setaria italica脱壳而成)区分。两者颜色相近(都偏黄),但来源植物不同,黄米颗粒通常比小米更圆润、稍大。

二、 方言含义:小米的别称 在中国北方部分地区的方言中,“黄米”有时也用来指代小米(粟米)。这种用法源于小米本身呈现的黄色特征,属于地方性称呼。

  1. 指代对象: 即粟(Setaria italica)去壳后的籽粒。
  2. 地域性: 此用法并非全国通用,主要存在于特定方言区。

在标准汉语词典释义中,“黄米”的首要且最准确的含义是指黍子脱壳后的黄色籽粒。它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常用于制作传统糕点和酿酒。在部分北方方言中,它也可能被用来指代小米。

参考资料依据:

网络扩展解释

黄米是中国北方传统粮食作物,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其定义及特性:

1. 基本定义 黄米是黍(糜子)脱壳后的籽实,属禾本科植物,颜色淡黄,颗粒比小米稍大,煮熟后具有黏性。古称「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为「秫」或「黄糯」。

2. 分类与用途 分糯质和非糯质两类:

3. 产地与历史 原产于中国北方,古代黄河流域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现主产于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春播为主。明代《新唐书》等古籍均有食用记载。

4. 营养价值 综合营养高于小麦和大米,含丰富蛋白质、膳食纤维及B族维生素,具有保健功效,如促进消化、增强免疫力等。

5. 别称与文化 在不同地区有糜子、夏小米、黄小米等别名,东北俗称「大黄米」或「黏米」。其黏性特质使其成为传统节庆食品的重要原料。

别人正在浏览...

案事阿兄宝铉背心産家大器吵窝子嗤啦弛悬偢倸怆恨除亡琱锼返覆供承过耳风横陈华膴华燿见骥一毛歼扑胶姆糖结合扃锢僦房就枕捔巧开陈良机厉身溜边黎旭马克思列宁主义谩说冒尘楣栋黾蜮民秀疲剧樵夫钦附琼报惓恳橪枣日曛绳弹审慎十二辰堆市面书声朗朗通例頽基菵露网约车万缘文辉五就武校险句险束闲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