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lutinous millet] 黍子去了壳的子实,比小米稍大,颜色很黄,煮熟后很粘
秫米。也称黄糯。《新唐书·五行志二》:“都人以黄米及黑豆屑蒸食之,谓之‘黄贼打黑贼’。”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穀二·秫》:“北人呼为黄糯,亦曰黄米。”《儿女英雄传》第十七回:“又有老爷、公子要的小米麵,窝窝头,黄米麵,烙糕子。”
黄米是中国北方传统粮食作物,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其定义及特性:
1. 基本定义 黄米是黍(糜子)脱壳后的籽实,属禾本科植物,颜色淡黄,颗粒比小米稍大,煮熟后具有黏性。古称「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为「秫」或「黄糯」。
2. 分类与用途 分糯质和非糯质两类:
3. 产地与历史 原产于中国北方,古代黄河流域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现主产于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春播为主。明代《新唐书》等古籍均有食用记载。
4. 营养价值 综合营养高于小麦和大米,含丰富蛋白质、膳食纤维及B族维生素,具有保健功效,如促进消化、增强免疫力等。
5. 别称与文化 在不同地区有糜子、夏小米、黄小米等别名,东北俗称「大黄米」或「黏米」。其黏性特质使其成为传统节庆食品的重要原料。
黄米是指成熟但未经加工的玉米。-
黄米的部首是米,共有11画。
黄米一词来源于中文,属于简体字,在繁体字中写作黃米。
在古时候,黄米的汉字写作黃米。字形上,黄字的上方有一横,米字则较为简单,方形的上方有两个小点。
1. 他们家种了一大片的黄米,每年都能收获很多。
2. 早餐上,他喜欢吃一碗热腾腾的黄米粥。
黄米可以作为其他词的组成部分,例如:黄米粥、黄米饭、黄米面等。
黄米的近义词有黄色的玉米。
黄米的反义词是白米,它指经过加工处理后去除外壳和胚芽的大米。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