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郊祀。祭祀天地。语本《礼记·郊特牲》:“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 孔颖达 疏:“此一节,总明郊祭之义。迎长日之至也者,明郊祭用夏正建寅之月……今正月建寅,郊祭通而迎此长日之将至。”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郊祭》:“《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灵官》:“居数年,每至郊祭时,輒先旬日而去,郊后乃返。”
郊祭是中国古代帝王在郊外举行的祭祀天地的典礼,具有深厚的礼制内涵。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郊祭是古代除封禅外最隆重的祭祀仪式,通常由皇帝亲自主持,文武百官参与。其核心目的是通过祭祀天地、日月等自然神祇,彰显“君权神授”的合法性,并祈求国泰民安。
历史起源与演变
郊祭最早可追溯至周代,依据《礼记·郊特牲》记载,郊祭需“迎长日之至”,即在特定节气举行。汉代董仲舒进一步将其制度化,强调“国有大丧,不废郊祭”,突显其高于宗庙祭祀的地位。
仪式分类与时间
根据季节和方位分为四类:
特殊案例与意义
《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成王特许鲁国以天子礼乐郊祭文王,以此褒奖周公的功绩。这既体现郊祭的等级森严,也反映其政治象征功能。
与封禅的区别
郊祭是常规性祭祀(每年或每季),而泰山封禅则是帝王展现文治武功的特殊仪式,通常一生仅一次。
提示:若需更详细的仪式流程或历史案例,可参考《礼记》《春秋繁露》等典籍,或查阅汉典(来源2、5、7)。
《郊祭》是一个成语,意为在郊外进行祭祀仪式。在古代中国,人们为了祈求丰收和神灵保佑,常常在郊外组织祭祀仪式,这就是郊祭。此词中的“郊”指的是城市周边的郊外地区,而“祭”则是指祭祀。
《郊祭》一词的拆分部首是“部首:阜”,而它的总笔画数是“总笔画:11”。
《郊祭》这个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传统祭祀习俗。在古代,尤其是周代,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常常在城市周边的郊外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而“郊祭”这个词则是形容这种在郊外进行的祭祀仪式。
《郊祭》的繁体字为「郊祭」,和简体字写法相同。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相较于现代的简化字,古时候的字形更加繁复。对于《郊祭》这个词,古代的写法为「郊祭」,不同于现代的字形,字的结构和笔画会有所不同。
1. 在传统的农历七月十五日,我们会在郊外举行盛大的郊祭仪式,祈求神灵保佑我们一年的丰收和平安。
2. 古代帝王为了祈求上天的保佑,常常在郊外举行庄严的郊祭仪式。
1. 郊外:指城市周边的地区。
2. 祭祀:进行祭祀仪式,向神灵祈求保佑。
3. 仪式:庄重而有规矩的活动或仪式。
1. 礼仪:指社会上的一种规定行为,有一定仪式性质。
2. 祈祷:向神明或佛祖等神圣的存在祈求帮助或保佑。
1. 丧祭:指为死者举行的祭祀仪式。
2. 惊吓:使人突然感到害怕或惊讶的事物或行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