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蜗牛的触角。比喻微小之地。 南朝 梁 沉约 《细言应令》诗:“蜗角列州县,毫端建朝市。” 唐 黄滔 《祭先外舅文》:“羊肠莫守,蜗角旋孤。” 清 赵翼 《题孙子潇翰林诗册》诗:“妙知蜗角有战场,伏尸百万地犹剩。” 胡怀琛 《乙卯杂诗》:“蜗角潜居事底干,楼臺一寸且偷安。”参见“ 蜗角鬭争 ”。
(2).见“ 蜗角虚名 ”。
"蜗角"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字面义和引申义两个层面理解:
一、 字面义 指蜗牛的触角。蜗牛头部有两对触角,其中一对较长,顶端有眼,常用来感知环境。因其极其细小,故成为微小事物的象征。
二、 引申义(更常用且富有哲理)
比喻极其微小的境地或事物: 这是"蜗角"最核心的引申义。源于蜗牛触角本身的微小形态,常用来形容空间、范围、利益、名位等微不足道、不值一提。
典故来源 - 《庄子·则阳》: "蜗角"的引申义深入人心,主要得益于《庄子·则阳》篇中"触蛮之战"(或称"蜗角之争")的著名寓言:
"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庄子借虚构的蜗牛角上两个国家(触氏、蛮氏)为争夺地盘而发动惨烈战争的故事,辛辣讽刺了世人为了蝇头小利而争斗不休的狭隘与无谓,深刻揭示了在浩瀚宇宙中,人类所争夺的东西往往如蜗角般渺小。这个典故奠定了"蜗角"作为"微小境地/无谓争斗"象征的文化基础。
"蜗角"一词,从指代蜗牛细小触角的本义出发,在《庄子》寓言的深刻影响下,主要发展出比喻极其微小的事物或境地的引申义,尤其常用于形容微不足道的名利和无谓的细小纷争(如"蜗角虚名"、"蜗角之争")。它承载了道家思想中对世俗纷争的超越性批判和宇宙观照,是汉语中一个富有哲理和文化意蕴的词汇。
主要参考来源:
“蜗角”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蜗角”字面指蜗牛的触角,因其微小而成为比喻意象,常用于形容极其微小的空间或事物。例如:
蜗角虚名
指微不足道的名声,源自苏轼《满庭芳》“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该成语讽刺过度追求虚荣,如元代戏曲《竹坞听琴》中“都为那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的批判。
蜗角斗争
典出《庄子·则阳》,描述蜗牛左右角上的“触氏”与“蛮氏”两国为争夺领地爆发战争,比喻因琐事引发无谓争斗。后世用此批评目光短浅的争端,如“鸡虫得失,蜗角争持”的用法。
若需进一步了解相关诗词或典故出处,可参考《庄子》《苏轼词集》等文献。
百货商店表达敝蠹冰挂兵略惨暗长念却虑赐封辞灶酢酬催头大纛带湖的传迩陿凤子龙孙勾配桂渚撼动颃颉韩山石核丝淮海戏鹄跱家大人荐璧教育精窍静悫金虎台禁衢禁刑日九极老粗镣钮陵弱暴寡厘祀流星十八跌流语陆运履盈蹈满嫚易磨刀水磨螘内样牛山木胠箧儿去取曲颐人心惶惶洒墨石驼硕材燧皇孙业拓荒讬实万籁俱寂瞎话狎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