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物名。《尔雅·释草》:“蘮蒘,窃衣。” 郭璞 注:“似芹可食,子大如麦,两两相合,有毛著人衣。”
蘮蒘(jì rú)是古代汉语中对苍耳(Xanthium strumarium)的别称,属于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名称最早见于《尔雅》《说文解字》等典籍,如《说文解字》草部记载:“蘮,蘮蒘,卷耳也”,指出其与“卷耳”的关联。
植物特征:蘮蒘茎直立,叶呈三角状卵形,边缘具不规则锯齿,表面粗糙。果实为瘦果,外被钩状硬刺,易附着动物皮毛传播,《本草纲目》称其“实如鼠耳,丛生有刺”,描述其形态特征。
药用价值:古代医书记载蘮蒘具散风除湿功效,《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中品,言其可“主风头寒痛,风湿周痹”。现代研究显示其种子含苍耳苷等活性成分,但全株有毒需慎用。
文化意象:蘮蒘在《楚辞》中象征荒野植物,《离骚》以“薋菉葹以盈室”暗喻恶草,王逸注疏指“葹”即蘮蒘,被赋予负面文化意涵。唐宋诗词中则常见其寄寓羁旅漂泊之意,如李商隐“蘮蒘萧萧白杨路”之句。
“蘮蒘”是一个古代文献中记载的植物名称,具体释义如下:
基本含义
指一种类似芹菜的植物,可食用,种子如麦粒大小,俗称“鬼麦”。该词多见于古书,现代使用较少。
读音与字形
拼音存在两种说法:一种标注为“jì rú”,另一种为“jì ná”。根据字形结构,“蒘”字通常读作“rú”,因此“jì rú”可能更接近正确读音。
文献记载
古书如《诗经》等可能提及类似植物,但当前搜索结果未明确关联具体出处,需结合《本草纲目》等古籍进一步查证。
提示:该词属生僻词汇,若需学术引用,建议核对《说文解字》《古代植物志》等权威资料,或咨询文献学专家。
白狐襃衮鄙流宾相碧照不动尊除根吹唇地雷战东捞西摸短趁蜂腰鹤膝鬼胎股款河汉无极鹤陇横势呼豨尖毫简老缉捕使臣急困莲实莲宇剺耳列亭临干流浪汉柳腰花态漏泄天机绿林起义马荔慢动作盲人蛮牌明婚正配逆奄配割飘残仆妇棋格绮幕侵越起时歧涂人火申告识吊头食膳酸性同考吐奇翫月瓮天蠡海蜗虫伍胥潮舷窗向笛献旗险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