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bscure and clumsy] 文章或修辞呆板不流畅
(1).艰难困拙;不顺利。 唐 罗隐 《投浙东王大夫二十韵》:“可能因蹇拙,便合老沧浪。”《水浒传》第四二回:“这伙人再入庙里来搜看, 宋江 道:‘我命运这般蹇拙,今番必是休了。’” 清 周亮工 《甫发钱塘一仆失足溺水悼之》诗:“重来予蹇拙,独累尔烦寃。”
(2).谓文词拙劣,不通畅。 明 张居正 《遵诏自陈不职疏》:“文词蹇拙,无以参著作而藻皇猷。”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五篇:“一百十五回本《忠义水滸传》……惟文词蹇拙,体製纷紜,中间诗歌,亦多鄙俗。”
“蹇拙”是一个汉语复合词,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艰难困拙、不顺利
指人生际遇或事物发展受阻,如唐代罗隐《投浙东王大夫二十韵》中“可能因蹇拙,便合老沧浪”,《水浒传》第四十二回宋江感叹“我命运这般蹇拙”,均体现命运坎坷之意。
文词拙劣、不通畅
用于形容文章或言辞生硬晦涩。如明代张居正自称“文词蹇拙”,鲁迅评价某版本《水浒传》“文词蹇拙”,均强调文字表达上的缺陷。
该词多用于古文或书面语,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若需更多例句,可参考《中国小说史略》或唐代诗人姚合、方干的作品。
《蹇拙》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具有贬义意味。它形容人或事物行动迟缓、笨拙、不灵活、不聪明等特征。
《蹇拙》的拆分部首为“足”和“手”,分别属于四角形部首和二画部首。其中,《蹇》由14画组成, 《拙》由9画组成。
《蹇拙》这个词源于古代汉语,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古代社会,人们常常通过描写人物的形象和特征来表达他们的行为态度。《蹇拙》一词在古代被用来描述人们行动迟缓、笨拙等不利的特征。
《蹇拙》在繁体字中的写法分别是《躇拙》。
在古代汉字中,《蹇》的写法为“䄒䄅”(氵冂足),它反映了被困在水里不能脱身的样子。《拙》的写法为“扌爪十”。
1. 他的运动技巧十分蹇拙,无法达到其他运动员的水平。
2. 这个项目经理拙于沟通,导致团队合作不畅。
蹇拙的组词有:蹇衰、蹇滞、拙劣、拙笨等。
与《蹇拙》含义相近的词有:迟缓、笨手笨脚、不灵活、不聪明等。
与《蹇拙》相反的词有:灵活、机敏、聪明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