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钟鼎彝器上铸刻的文字。《史记·孝武本纪》:“鼎大异於众鼎,文鏤毋款识。” 非駰 集解引 韦昭 曰:“款,刻也。” 司马贞 索隐:“按:识犹表识也。”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文》:“一夜,雷电风雨暴作,翼旦山折泉涌,急流中得一古器,篆文款识甚奇。”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古铜器》:“所谓款识,乃分二义:款,谓阴字,是凹入者,刻画成之;识,谓阳字,是挺出者。”另有二说:(1)款在外,识在内。(2)花纹为款,篆刻为识。参阅 清 方以智 《通雅·器用八》。
(2).在书画上的题名。 清 龚自珍 《观“邃园修禊”卷子同年生徐编修属书卷尾》诗:“一花一石有款识,袖中拓本春烟昏。” 许地山 《银翎底使命》:“但那上头不特地址没有,甚至上下的款识也没有。”
“款识”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在不同领域有所差异,主要涉及古代器物文字和书画题名两个方面。以下是详细解释:
古代器物上的文字
指古代钟鼎彝器(如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用于记录器物用途、制作时间或所有者信息。这一解释源自《汉书·郊祀志》颜师古注:“款,刻也;识,记也。”。
书画、书信的题名或落款
在书画作品或书信中,“款识”指作者署名、创作时间、地点等内容。例如宋代书画作品开始出现细楷题款,苏轼等文人则发展出多行跋语形式。
关于“款”与“识”的区分,历史上有三种观点(源自《通雅》卷三十三):
印章中的款识
篆刻艺术中,款识被称为“边款”,指刻于印章侧面或顶端的文字或图案,内容可包括作者、创作时间、印章释文等。例如北魏时期已有印章边款的记载。
读音说明
“款识”一词兼具历史器物考证与艺术创作的双重意义,既是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文字资料,也是书画、篆刻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或历史文献,可参考《通雅》《汉书》等典籍。
款识是一个汉字词汇,它由两个部分组成:款和识。
款的拆分部首是欠字底部的字形,它有五个笔画。
款在汉字中有多种含义,其中一个常见的意思是指对作品的签名,特别是艺术家在绘画、书法作品上签署自己的名字。它也可以用作代表货币的单位,在古代指银、金等贵重物品的计量单位。
款的来源是古老的汉字书写形式,它的字形演变自古代的写作形式。
款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与简体字相似,没有显著的差异。
识的拆分部首是言字旁边的字形,它有六个笔画。
识在汉字中有多种含义,其中一个常见的意思是指识别、辨认的能力。它也可以用作指示对物品价格、出处、作者等信息的标示,类似于现代的"标签"、"标志"。
识的来源也是古老的汉字书写形式,它的字形演变自古代的写作形式。
识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与简体字相似,也没有明显的差异。
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与现代有所不同。在古时候,汉字的笔画结构更加繁复,笔画数量也可能有所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字形经历了演变和简化,逐渐变得更加简单和统一,形成了现代的汉字书写形式。
他在自己的画作上签下了独特的款识。
这本古书上有一处字迹模糊,无法辨认出作者的款识。
款项、款待、识别、识图、识别率
签名、署名、标签、标志
无款无识
【别人正在浏览】